梁启超和他的子孙们:士者之风 满门俊秀(2)

2016-04-26 08:43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梁启超和他的子孙们 士者之风 满门俊秀

52
童年时的梁思礼

一门三院士,满门俊秀

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梁启超伏案奋笔之所。他在这里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梁启超九个子女,各个菁秀,其中三个成了院士。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杰出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25岁不幸早逝;次女梁思庄是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

当年梁思成学建筑,梁思永学考古,梁思忠学军事,梁启超的续弦妻子王桂荃风趣又得意地对别人说:“我这几个儿子真有趣,思成盖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里,思永又去挖房子。”

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1924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旅欧期间,东北大学就将聘书送到梁启超手里,希望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国后能够到东北大学任教。回国后,他就去当时比较艰苦的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建筑系。当时的东北大学建筑系尚属初建阶段,师资力量不齐全,林徽因成为梁思成属下唯一的一名专业教师。

他们到达东北时,张学良易帜数月,但仍匪患猖獗。林徽因曾回忆学校环境:“当时东北时局不太稳定,各派势力在争夺地盘。一到晚上经常有土匪出现(当地人称胡子),他们多半从北部牧区下来。这种时候我们都不敢开灯,听着他们的马队在屋外奔驰而过,那气氛真是紧张。有时我们隔着窗子往外偷看,月光下,胡子们骑着骏马,披着红色的斗篷,奔驰而过,倒也十分罗曼蒂克。”

“九一八”事变前夕,梁思成夫妇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组织调查队,从1931-1937年间走遍了华北地区,到偏僻的乡村探寻古代建筑,对诸如五台山佛光寺(唐)、太原晋祠(宋)等进行测绘、摄影、分析、研究鉴定,写出有科学价值的调查报告。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古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成在大后方极端困难情况下,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空白,他还用英文为外国读者写了通俗易懂的《中国建筑史图录》。

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于1948年与弟弟梁思永一起,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

梁启超的子女中,大多学的不是“热门专业”,但只要子女真心喜欢,对社会有益,他必全力支持。次子梁思永立志投身考古,他便亲自联系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自掏腰包,让梁思永有机会参加实地考古工作。

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曾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毕业后,回国做考古工作。1931年参加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挖掘,秋季参加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第二次挖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考古界对龙山文化类型的划分,仍导源于梁思永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创见。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他们又都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有一颗爱国的心。”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提到梁家满门俊秀时,说:“公公梁启超真可以含笑九泉了。”

梁家的自由与亲情

梁启超曾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梁启超的曾孙梁鉴说:“梁家比较自由,关心孩子,又不干涉孩子的选择。”这与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分不开。

尽管梁启超曾是旧式科举的成功者,却从不在家里建立封建家长式的权威。他对孩子们的爱是热情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梁启超一生留下了大量论文、学术著作,也留下了2000多封书信,其中有300多封信是写给子女们的。

他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女儿兴趣不大,他便写信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启超的儿女们都爱好广泛,长子梁思成善于钢笔画,构思简洁。酷爱音乐,与弟弟梁思永一起学钢琴,又学习小提琴。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热爱西方古典音乐,梁鉴曾听姑姑们说起,在“文革”期间,梁思礼曾在深夜将窗帘拉严,给女儿们放古典音乐的唱片。

他称大女儿思顺为“大宝贝”、“我最爱的孩子”;三女儿思懿被他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小儿子思礼的代号是“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他直白的表达着对子女的爱:“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在他给次女梁思庄的信中,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梁启超的小儿子梁思礼比长女梁思顺小31岁,爱开玩笑的梁启超说梁思礼和梁思顺是“亲家”,将来他们的孩子要结亲。实际上,他们的孩子年龄更悬殊了,不可能成为“亲家”。

梁启超总是手把着梁思礼的手,用毛笔给“亲家”写几个歪歪扭扭的字条。梁启超还用滑稽的语句把小儿子描写的活灵活现,寄给大女儿梁思顺:“谢你好衣裳,穿著合身真巧。那肯赤条条地,教瞻儿取笑。爹爹替我掉斯文,我莫名其妙。我的话儿多著,两亲家心照。”梁思顺从国外寄给自己的小弟弟新衣服,“瞻儿”是梁思顺的长子,比自己的小舅舅梁思礼年龄大很多,后来总和小舅舅一起开玩笑。

1927年,梁启超去世前两年,他的肾病已经十分严重,经常尿血。在病痛折磨中,他更思念海外的儿女。他在一封对大女儿思顺的信中写道:“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轻许多。”

梁启超晚年,家中经济困难。大女儿寄信给他,愿承担一些家庭费用。他回信说:“妈妈几次的病,都是你一个人服侍,最后半年多衣不解带的送妈妈寿终正寝。对于我呢,你几十年来常常给我精神上无限的安慰喜悦,这几年来把几个弟弟妹妹交给你,省我多少操劳。最近更把家里经济基础由你们夫妇一手确立,这样女孩儿,真是比别人家男孩还得力十倍。”

梁家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几十年来,梁家的凝聚力始终很强。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年龄最大,谁就是家里的“头”,经过民主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家中一切重大事件都由他最终拍板决定。

梁鉴参加的家族聚会,后来已经是由“八叔公”梁思礼召集了。每次家族活动,人都很多。一些第四代,第五代已经不太认识,大家就自报家门。但见面仍有说不完的话。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