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颂》未能唤醒“沉睡”人
但长恨一曲千古思
在一直陪伴其左右的武生名家叶金援的脑海中,梅先生4月的日程早已排满:4月1日参加袁世海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4月3日收徒仪式,4月12日接受山西电视台专访,4月15日赴上海沟通《大唐贵妃》排练事宜……而这出交响京剧《大唐贵妃》一直是梅先生生前夙愿。从2003年惊艳上海滩到2008年轰动京城,直至2014年产生重排动议,到定档今年11月15日、16日在保利剧院再度公演,他对这出集合了老梅先生《太真外传》和《贵妃醉酒》经典唱段的新京剧倾注了所有心力。
在其入院期间,众人为了唤醒他,还在床边为其播放了其中传唱最广的核心唱段《梨花颂》。这出融入了交响、合唱等元素的京剧,被认为是梅派艺术在新时期传承的成功尝试。虽然时隔十余载,梅葆玖与张学津当年联袂登台的场景不能重现,但梅先生原本已确定将在结尾时便装登台演唱《梨花颂》。如今,正如其唱词所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长恨一曲千古思……虽然梅先生已经作古,但《大唐贵妃》再次登台却已经写入了今年北京京剧院的演出计划。
京剧的现状不适合创新
因为传承都传不过来,传承不比创新易
乾旦坤生、天各一边——舞台上下的阴阳颠倒曾是梨园盛景,但随着梅葆玖先生的离世,竟被感叹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曾经的央视戏曲主持人白燕升却不这么认为,“他的离去绝不是所谓的‘梅派时代的结束’,遍地开花的继承者们是对老梅先生和小梅先生的最好纪念。”据他回忆,“梅先生每次登场,弟子们都会在侧幕认真倾听,李胜素说,‘味儿真正’,刘曾复先生也说过,‘梅葆玖是最正的’,而这个‘正’恰恰是梅派的精髓。很多人都想在演唱中拐一下、冒一下,为了要掌声,但梅先生没有,他唱得很简单、不花哨,但却回到了根本,这才是‘道儿’,正所谓‘大道至简、大道至拙’。”
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看来,“梅派之所以有这么好的传承境况,而且弟子齐心,这与梅葆玖先生有直接关系。30年来,他是主心骨、是旗帜。梅先生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他人生中最好的时期没有在舞台,重出舞台已经是中年了;上世纪80年代与赵燕侠等人承包剧团演出市场很好,但后来因反自由化这股势头又被停掉了;之后市场萎缩,他几乎没有更多的机会在舞台绽放光芒。梅先生认为,京剧的现状不适合创新,因为传承都传不过来,传承不比创新容易。就在梅先生入院前两天,我们还在一起讨论要用5至8年的时间恢复老梅先生的四出时装戏和三出红楼戏,因为当代戏曲最迫切的是传承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