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不尽《白鹿原》唱不完的农耕挽歌

2016-04-21 09:45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改编不尽《白鹿原》唱不完的农耕挽歌

继不久前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在北京获得戏剧圈内外观众好评之后,又一台由戏剧“梅花奖”得主、表演艺术家吴京安领衔西安外事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师生演绎,以一群90后为主的“原的后生”不畏经典,将于5月12日至14日登台保利剧院,以今人的视角解读这一曲农耕时代的挽歌。至此,当代文学经典《白鹿原》除了电影电视剧相继改编之外,仅仅在北京舞台上,加上北京人艺的版本就已经有三个版本的《白鹿原》上演,名著改编并不容易,《白鹿原》被一改再改这在话剧舞台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三个版本都自成一格,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足以在题材撞车之外,以自己独特的解读原著视角、或写意或写实的舞台呈现、对角色的不同侧面加以塑造,赚足观众眼球并在观众脑海里留下鲜明印象。

孰高孰低,并不是这三台舞台剧《白鹿原》的重点,一部好的作品本应该像大海一样,既让游泳健将体会深海遨游的过瘾,也该让不谙水性的人体会到海边嬉戏的乐趣,而不同阅历的观众也会从三台不同风格的《白鹿原》中更加接近原著的精髓和多面,确实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西安外事学院版本  举重若轻的红色浪漫

陕西外事学院版《白鹿原》摒弃了灰色的调子,用吴京安的话说,“纠结的不仅仅是绝望、苦闷、挣扎、黑暗,更多的是惊人的浪漫,未见过的执著,阳光般的理想,以及如原一般坚实的信念。”全剧以说书人的讲述串联起20个片段,随着这些经典场景与对白如读书般一页页翻过,一部原上的史诗画卷铺陈开来。 

“白嘉轩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小说的开篇也是全剧的开始,吴京安说,所以这一版本的开场也是从大红色舞台上的洞房娶亲开始进入的,“《白鹿原》不只写了人性和性欲,还有如白灵一样给人以梦想和希望的角色。说这是一个学生版,其实更是一个师生混合版,除学生外,其中还有客座教授和老师,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一个不曾在以往版本中看到的《白鹿原》,其中有遏制不住的对土地的挚爱,更有深沉的盘道和凝重的禅意。”此外,此次上演,该剧还增加了白嘉轩因“养不教、父之过”而让儿子鞭责自己的情节。

如果说带领学生娃走进《白鹿原》源自吴京安一个陕西娃的乡愁以及在甲子之年回报家乡的深情,那么剧中的白嘉轩却是他多次错过却又不愿错过的角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镢头掘出了一个深埋于黄土中的陈年旧梦,陈忠实特别希望后人解读时能够走出它。”于是,学院版《白鹿原》成了一曲朴素真诚的讴歌,“昨天即使痛苦,眼泪和血,有时也是甜的。说不尽的故事,不仅仅是说不尽的苦难。”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相结合的形式中夹杂着秦腔的韵律与叫板。舞台上近100名群众演员中,大部分是西安外事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大一刚入校的新生,这群以陕西和山西娃组成的学生军,将剧中婚丧嫁娶、祭祖求雨的风俗画,演绎得颇有质感。

西安外事学院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同样是该剧导演兼主演的赵思源表示,“2013年北京人艺来西安演出《白鹿原》时,我们的学生就参加了演出,学校也排过片段。多年来,陕西人一直对抓不住陕西自己的题材而遗憾,而这出《白鹿原》我们要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之事,要以今人的态度来看历史,否则看小说就够了。”

陕西人艺版本  写实的历史厚重感

当陕西人艺《白鹿原》拉开大幕时,是厚重高耸逼人的牌楼,阴冷的舞美色调,操着一口地道陕西话的陕西演员演绎自己祖辈的故事,一切都显得那么合槽。谁说中规中矩的表演、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就没有魅力?事实上,这部戏的诚意正表现在这里。名著的改编有风险,不将任何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原著之上,而是将原作者陈忠实的意图进行最大的外化表现,这也代表了一种态度,也许还是最难最高级的一种表达。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白鹿原》,因为是用自己的家乡话演绎而备感亲切。编剧孟冰称:“有些看过北京人艺演出的业内人士惊呼:比北京人艺那个版本演得好很多!这个剧本也比北京人艺那个剧本好!我只好如实告诉他:这两台演出是同一个剧本!我也很喜欢陕西人艺演的这一版《白鹿原》,这个版本非常凝练、干净,非常清晰、强烈,不做作,精雕细刻又不露痕迹。古人云:‘不工而工。’就像于是之这样非常优秀的北京人艺演员的表演一样,看似很随意,行云流水,但点点滴滴都是精心设计的,让你看不出痕迹来。”

虽然陕西人艺版本的《白鹿原》没有一个明星大腕,但整体一棵菜的演员队伍为这个版本添了不少分数。好看,才是硬道理。

北京人艺版本 写意的空间灵动感

尽管已经距离北京人艺版本演出隔了十年之久,但由林兆华导演,濮存昕、郭达主演的《白鹿原》还是很快就能让观众想起若干演出场景和细节,高亢苍凉的老腔一开场就特别提气地把观众胃口吊起来,老腔也是从这部戏里开始闻名京城乃至世界的。

黄土高坡营造出写意的空间,如果说陕西人艺版是写实的栩栩如生,那么北京人艺的版本就是剥离现象求更深层次共鸣的印象派画作,那一幕幕戏虽然已经过去了非常久远,但回想起来还能浮现生动的细节场面,也是林兆华导演的过人之处。演员非常努力地用方言“陕普”来接近角色,他们有的演员也许没能做到游刃有余地发挥,但那个味道还是让人记得住,有念想。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和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