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版《白鹿原》京津打擂 乡土味道推原味话剧

2016-03-17 09:51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陕版《白鹿原》京津打擂 乡土味道推原味话剧

   

祠堂、窑洞、麦场、青砖瓦房,不时回荡着苍凉悲壮的秦腔。根据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孟冰编剧、胡宗琪导演、陕西人艺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重磅打造的方言版话剧《白鹿原》近日在中国剧院隆重首演。随后还将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三场,并于月底赴天津参加曹禺国际戏剧节。

原著作者陈忠实从白鹿原上走下来之后,有更多艺术家再走上白鹿原。  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中国剧协主席、北京人艺副院长、曾经主演过北京人艺版《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的著名演员濮存昕津津有味地看完三个半小时演出。他说:“他们这版虽然和我们用的是同一个剧本,但他们能够从我们原来那个版本完全脱离出来就很不错。这个版本更忠于原作,创作者把从小说中感受的东西诚实地表现出来。从戏剧美学角度看完全是‘一棵菜’的感觉,得承认人家这个东西挺棒挺精致。而且我猜想,陈忠实老师会比较喜欢他们这个版本。”

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评论:“作品所反映的近半个世纪正是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代,民主进步的革命与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扭结在一起,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农民,从家庭到家族,从个人到亲友,无论兄弟、兄妹、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都发生巨变,从而上演了一出真实而荒诞的人生大戏,可谓近年来舞台艺术领域又一现实主义力作。”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1993年首版至今,多次再版,总发行量超过500万册,曾被改编为电影、话剧、舞剧、电视剧、秦腔、雕塑、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年,北京人艺首次将《白鹿原》搬上话剧舞台,引起观众热烈反响。两年前,陕西人艺挖掘本土优势文化资源创排《白鹿原》,在项目筹备期间,先后召开两次剧本研讨,对孟冰、胡小波、王文明、丁金龙、王全安、芦苇六版话剧、影视剧本进行甄选,最终决定选用由孟冰改编的第三版剧本。为了凸显陕西文化特色,剧组专门组织主创团队赴陕西关中地区采风。

“剧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小说中的对话,这一点在改编时是很难的。”孟冰说。因为小说中最有性格的人物语言仍然还是文学性语言,而不完全是口头语,所以,要让小说语言成为人物语言,就需要创造一个语言环境,将全剧人物的台词都统一在一个格调之内,然后加入小说的语言,这样听起来才会一气呵成。

平时演出不多的中国剧院由于陕西人艺版《白鹿原》的到来而变得格外热闹,首轮三场演出票房火爆,一票难求。不少在北京工作的陕西籍观众也都纷纷赶来,想要听一听熟悉的乡音,看一看自己家乡的故事。

为了让北京观众能够听懂陕西方言,陕西人艺的演员们在表演时,台词比较偏向“陕西普通话”;现场还特意设置了字幕。而且观众领到的剧目宣传单页上,还贴心地标注了陕西方言的解释,比如“干大”意为“干爹”,“撩骚”意为勾引、骚扰;“麻达”是麻烦、问题的意思;“慌慌鬼”是指毛手毛脚、丢三落四的人;“幕囊”是指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这些地道的方言俚语,被陕西人艺的演员们在舞台上用陕西话说出来,格外有味道。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姜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