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它们成为旧书时,依然拥有自己的尊严和风度

2016-04-08 09:36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愿它们成为旧书时,依然拥有自己的尊严和风度

设计师访谈

受访人:张胜,装帧设计师,现在大地传媒出版部工作。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装帧展银奖、“中国最美的书”(2004年《唐诗画谱》,2005年《冯骥才分类文集》)等荣誉。主要设计作品包括:《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10册)、《师陀文集》(8册)、《汉碑全集》(6册)、《台静农全集》(13册)、《革命时代的士大夫》、《八道湾十一号》等。

问鲁迅和汪曾祺的书版本已经有很多了,为什么想到要做《鲁迅创作五种》和《汪曾祺集》这两套小精装?

张胜:这两套书源于同样的理想,但其中的过程又有区别。近两年我们做了一个《在读文库》,想出一些人文艺术类的著作。《鲁迅创作五种》就是最先出版的一辑。

谈到纸质书,大家可能都有点悲情。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取代纸质书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纸质书最终是否会消失且不去管,但这个过程要淘汰一部分实用性强的、作为“物”没有多大保存价值的纸质书,则毫无疑问。

纸质书纯粹作为载体,不够方便,成本高昂,但它有手工感,在琐屑信息泛滥、情感缺乏的时代更能寄托一些人的情怀。当然,现在的纸质出版物也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我们相信,将来值得用纸呈现的书,应该是精心制作,以“工匠精神”打磨出来的。所以,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在读文库》的发刊词中,我们曾经提出,“以温润的情怀、开放的视野、理性的眼光,重新检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经典作恰切精当的别择、科学合理的编辑、审慎精严的校订、精良合度的装帧”。至于这两套书做成小精装,是觉得这些作品,乃至具体到这种编选方式,更适合这种形式。

在我看来,书的形式和内容是一体的。汪曾祺先生经常谈到小说的语言,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认为语言不是外在的,像橘子皮一样可以剥掉。那么,书的装帧当然也是书的一部分,一本书内容很好但是装帧恶俗、印刷粗陋,我当然认为这本书做得不够成功。

鲁迅的著作权已进入公共领域,各种版本出得已经很多;汪曾祺的文章也陆续出了各种各样的集子。我们之所以还要做,是觉得现有的版本还有提升空间,而且相信通过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自己都能做得更好一些。

问请具体谈谈这两套书封面设计的思路。《鲁迅创作五种》的封面采用了比较抽象的图案,但似乎又能和书名、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关联?《汪曾祺集》的设计思路呢?

张胜:鲁迅和汪曾祺的作品风格反差有多大,这两套书的风格反差就有多大。

鲁迅的《呐喊》、《朝花夕拾》等书初版本的装帧,或出自作者本人,或出自陶元庆等大师之手,非常经典,且影响深远。重新出版这些著作,当然我希望加进去自己的理解。《呐喊》等五种的封面,各提炼出一个和书的内容相关的形象,护封的颜色也和书的内容有呼应。这种呼应又不是直白的、图解式的,内容和形式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当然,我的想法和理想是这样,最终做到什么程度还需要广大读者认可。

《汪曾祺集》的封面图来自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濬是河南固始人,这套书由河南的出版社出,也算是有点精神上的联系。最重要的,当然是汪曾祺本人对吴其濬和他的这部著作也非常推崇,并在文章中屡屡提及。有人说,汪曾祺的文章里有水的感觉,他非常喜欢这种说法,并且找了个理由,说自己的家乡高邮就在运河的旁边,是水乡。所以,这套书我想找一种润泽、简净的感觉。所有的设计细节包括护封、环衬等也都是根据这个意思考虑的。

比较起来,《鲁迅创作五种》更有质感,很硬;《汪曾祺集》则是温润的,追求的是汪曾祺所说的“和谐”。

问护封、内封选择的是什么材质?有读者反映《鲁迅创作五种》内文纸似乎不太理想,是什么原因呢?

张胜:这两套书的护封选用了特种纸,根据上面所说的风格差异,纸张种类自有不同。内封都是用的布面。布面锁线,一方面是比较耐翻阅,结实;另一方面手工感更强,更有温度。

关于内文用纸,有必要解释一下。我觉得选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好几个,当然包括成本,另外,纸张的柔韧度以及厚度也不得不考虑。一本书有多厚,设计师先要有一个预期,太厚可能读起来就不方便了,特别是小开本的书,如果翻起来绷得很紧,手感也会差一些。很多人还希望书能平摊在桌面上阅读,太厚太硬的纸肯定不行。《鲁迅创作五种》的内文纸颜色有些偏暗,这和预想的效果有一些差别,但还在我自己认可的范围之内。这方面以后需要更慎重。

选择用纸,还有一些因素可能读者不怎么关注。譬如纸张的顺纹和横纹——陆智昌先生一直很在意这个细节。顺纹方向一致,书页翻阅起来是柔顺的。这种细微的阅读体验,设计师也要认真对待。《汪曾祺集》的选纸,事先就特别对印刷厂做了交代。

问请谈一谈您对图书装帧设计的理解。您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您心目中理想的装帧设计是什么样子的?

张胜:关于技术无法细谈。我想说的是,如果装帧设计师做的书是要给读者看的,他在设计制作的时候,心里应该有书,一切的努力都需要围绕这本书进行。这种话说起来可能有点像笑话里讲的,“热铁可不能用手摸”,是大实话,大白话。但放眼看去,真的有不少书的装帧只见设计师不见书。各种炫技式的手段让人眼花缭乱,读者却不一定买账。

以书为本,就要考虑设计的元素和内容搭配是否妥帖,读者阅读起来握持、视觉的体验是否舒服。最佳的效果通常是无数次深入理解内容,并通过试验、修改得来的,并非灵机一动的产物。

有的书,只看装帧,读者在一点都不了解作者和内容的情况下也愿意买下来,我当然希望自己的设计有这种打动人的力量。更进一步说,还是如前所述,我是尽力围绕书本身来做设计的,如果读者觉得装帧设计很好,认真阅读这本书之后,甚至忘记了它的形式,因为两者已经融为一体了。这时候,设计几乎有了“唯一性”。那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

有一个经营旧书的朋友说,旧书市场最能检验一本书的价值,很多畅销书若干年后形同废纸,也有很多书价格翻了很多倍。作为一个设计者,我愿意自己做的书若干年后变成旧书的时候,虽然经历了时间的淘洗,还有自己的尊严和风度。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生生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