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影视话剧之间互相改编、打造IP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把相声段子变成IP,并改编成话剧、电影的做法,却难得一见。被称为“80后相声代言人”的晓攀传媒董事长、嘻哈包袱铺“掌柜”高晓攀与“金牌损友”尤宪超,就将把他们加盟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表演的相声《兄弟,别闹》,全面升级成同名话剧,3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大隐剧院连演三场。高晓攀透露,之后他还将把《兄弟,别闹》拍成电影,这是他自导自演并参与编剧的第一部电影。
最背时剧场都关了
年届而立之年的高晓攀,去年迎来自己人生和事业上的三件大事:结了婚;出了第一本自己写的书《别怂》;他的“晓攀传媒”也成了相声界第一家融资的公司。
今年,他又有三个目标:排话剧、做电影、让公司上市。一些不理解他的人说他:“你能不能不要总是吹牛?”高晓攀却说,“我吹牛有什么错?没有牛的想法,怎么会有牛的活法?幸运的是,我当年吹过的那些牛基本上都实现了。年轻人就是要有点异想天开的念头,要为吹过的牛而奋斗。”
高晓攀说:“《兄弟,别闹》这个戏讲的是兄弟情,通过一个故事来阐述我和晓超对梦想的追求,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里面我们俩的感情都是真实的。”
确实,戏中的很多经历和感受都来自高晓攀的真实生活。当年他从保定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北漂”,住过地下室,捡过旧瓶子,做过服装导购、油漆工,干过婚礼司仪,最艰苦时,一周的伙食仅为四个馒头,还被房东无礼驱逐,第一次创业就成了相声界的公敌,自己创建的北京青年相声剧团也惨遭解散……即便后来成立了名噪一时的嘻哈包袱铺,也被称为“80后相声代言人”,但2012年,因相声出了问题,嘻哈包袱铺剧场被封,到了2013年甚至2014年,嘻哈包袱铺一家剧场都没有了,演员也出走了30多个。那时候,高晓攀天天去做检讨。甚至有传闻称,高晓攀有可能为自己的前途另辟新路,解散嘻哈包袱铺。“在我最背的时候,嘻哈包袱铺的一些演员出去演出、 录像,基本上都是以骂高晓攀作为开场的。这是真事,您说我心里什么滋味?”笑谈起这些往事,高晓攀的笑容有一丝苦涩。
时来运转融资成功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卷土重来。2015年5月,嘻哈包袱铺首届粉丝节在保利剧院举行。演员们不仅奉上全新创作的相声作品,高晓攀还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嘻哈包袱铺已经完成A轮融资,成为相声界第一个融资成功的团队。如今,嘻哈包袱铺已经又有三家剧场了,第四家在五棵松的剧场今年9月份也要装修完毕开张,晓攀传媒也正准备开始B轮融资。
看起来是“逆袭”,但高晓攀为此准备了很多年,他说,“我之前一直在为这个事情而努力,我在很早以前就跟我身边的人说,我要做融资,我要做上市。所有人说我疯了。”晓攀传媒融资签约那天,高晓攀一个人开车去通惠河,在河边坐了很久,抽了半盒烟,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冷静,冷静,冷静。他说,“所谓吹牛,就是先要有梦想,然后为梦想奋斗不止。我发现,你吹了100个牛,做到了10个,就是成功者。”他喜欢台湾电影《逆转胜》里的一句台词——“人活着,不是赢家,就是输家。不管输多少次,只要赢比输多一次,你就赢了。”
电影很多人追着投
至于电影《兄弟,别闹》,他说:“在业内,大家对这个剧本很看好,万达也投资了,很多人在追投。” 头一次“玩”电影,高晓攀给自己要求很多,压力很大:“因为我上升星座是处女座,所以处处追求完美,力求台词句句是包袱,每个镜头都得有笑点,道具都得有笑点,而且还得把情感讲得很清楚,所以压力也特别大。这个电影也会得到很多朋友的帮忙,很多朋友会在里面客串,比如开心麻花、本山传媒的演员都会来。可以说,为了这个电影,把我这一辈子能刷的脸都刷了!如果成了,以后就不用刷脸了;如果不成,以后刷脸也没用了!”
现在,高晓攀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作为一名相声演员要登台演出;作为一个董事长要和同事规划公司的未来;作为一个编剧要伏案写剧本;作为一名喜剧明星要出席各种通告。然而即便通宵达旦,他也从不怀念过去的悠闲生活——“当年吃那么多苦,不就是为了能像今天这样?这一天真的来了,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本报记者 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