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间评书馆:干净 好玩儿(3)

2016-03-22 08:56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做一间评书馆 干净 好玩儿

澄,让艺术回到干干净净的状态

澄书馆的“澄”字,取自吴荻的美术教室“澄观堂”,典故出自魏晋南北朝艺术家宗炳的“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吴荻和张添羽理解一致,澄,就是干净,让艺术回到干干净净的状态。

他们自信澄书馆能做出纯粹的艺术。首先,并不靠评书卖票挣钱养活自己的生活。演出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不和利益挂钩,所以能够精良地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到,而不是跟着活儿走。“如果拿挣钱当首要目的,评书这件事真没戏。我们看明白了,评书没有那么大市场,只能用高智商方式开发,我们也没那么大能耐,只能把这个阵地占住,起码让它在这群人的生态里一直存在,能活下去,才有延续的可能。”张添羽看得很清楚。

和传统书馆比,张添羽自认为在运营上拥有优势,善于运用成熟的市场化思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都不专业,谁专业就是老套,一直按一个思路走不会精彩。”

另外,他们都没有“混圈子”。因此特质自然,能做出和主流圈子截然不同的新内容。吴荻告诉我,他教美术、做京剧、做评书,但和每个圈的人交流都不多,不来往。

“您就是一个自在的布衣吧?”我问吴荻。

“对,白衣卿相!哈哈!”他笑起来。

在张添羽看来,吴荻把说书这件事变得很负责任,这和表演糊口不一样。他不沾染江湖习气,是一位学者类型的说书人,很有“先生”的感觉。吴荻推掉了一些外界表演邀约,沉浸于个人爱好中,譬如在学校元旦晚会上反串杜丽娘,演一出《牡丹亭·游园》。

2015年,袁阔成和刘立福,两位评书大师去世。吴荻听他们书长大,亦从大师表演中习得诸多评书技能。“我们这代人不可能复制袁先生的“三国”,只能以我的角度还在讲“三国”。《西游记》没有很多人讲过,我愿意做下去,让听众从西游里得到一点生命感悟,比如心静了。”

近来,张添羽在着手干一件大事——《聂隐娘》评书出版物众筹。

去年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刺客聂隐娘》引发轰动。与此同时,他们商量决定,要将这部“一千多年没人说过的评书”重新整理表演,配合书、画、装帧设计,做出一部评书史上从没有过的跨界作品——“评书《聂隐娘》出版物”。

吴荻查阅大量资料,以《聂隐娘》原著为主线,加入历史背景和人格描绘,推演前传渊源,让聂隐娘立体、饱满起来,重出江湖。“语文组老师问我,原文那么短怎能说上四个小时?我说那就是说书人的本事啦,四个小时还太赶了,再加两小时才好!”吴荻感慨,中国古代有那么多好玩意,好故事,人们都扔了,太可惜。

聂隐娘评书出版物含4张CD,评书全部录音,张弥迪书法与装帧设计,陈花现插画创作。张添羽摆上众筹平台,历时30日,共计189人参与,筹得119254元。这套评书出版物预计4月中旬完工、面世发售。

“稍微高雅的通俗艺术”,吴荻如是定位他的评书。当下最大心愿,便是丙申猴年能说完整部《西游记》。

长期从事教书,吴荻笑言心态比年轻人更年轻,对澄书馆未来观众信心十足,爱和有想法的年轻人一起玩。他活得舒服自在,整日忙碌的皆是兴趣爱好,“忙世人之所闲,闲世人之所忙”。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