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简介:鲁引弓,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资深媒体人,曾任钱江晚报副总编辑,红旗出版社总编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数字采编中心总编辑。在新闻工作之余,近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小别离》《笨男孩》《放学路上》《音乐会》《同学会》等。根据鲁引弓原著改编、由黄磊、海清等主演、TFBOYS出演的电视剧《小别离》被看做是2016年最值得期待的电视剧之一。
1
你对文学、写作的兴趣是怎样产生的?
答:我小时候不会写作文。四年级的暑假,爸爸给我两刀稿纸,叫我每天写一篇作文。那个暑假两个月,我大概写了六七十篇吧。开学后我马上就发现我是班里写作文写得最好的。那时候写的作品,很难说有什么高明的写作技巧,但是这个训练却让我意识到:在写作时你需要首先打开自己,平时阅读得到的东西才会和你进行交融。哪怕是个小孩子,都可以在打开自己的过程中通过写作进行有效的思考与表达。
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读大学我选择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大要求中文系学生一年级要写一百五十篇习作。我一开始担心这么多作文哪里写得出啊,但是写着写着就发现,只要你学会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其实可以写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我觉得这几年自己写的东西之所以那么受影视公司喜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我的文字有很强的画面感,而这种画面感来自于我平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因为平均两天就要写一篇,写作就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就像每天都要洗脸洗脚一样,写作的状态就比较放松。如果写文章一开始就想要语不惊人死不休,那往往会用力过猛,对自己要求很高,也会使自己很累。我是一个没有文字洁癖的人,那会使人患上拖延症。写作要让自己轻松,千万不要有洁癖,你不能苛求你的作品一定得是完美的精品。
2
从记者到作家,有没有一种跨界的感觉?你觉得记者与作家有哪些相通和相异之处?
答:我觉得记者和作家这两个职业在某种大的层面上太相通了。社会生活是记者写作的源头,记者的笔端是向外的,要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而大部分的作家也是笔触向外、书写他人的。记者和作家精神上的共通之处在于对外在世界的怜悯和人文关怀,有人文关怀的作家,创作取材就会更宽泛、创作格局也会比较大。
记者采访写稿多是同题写作,同一个文艺晚会,这家媒体派记者去了,那家也派记者去了,意味着PK,你需要考虑怎样写才能更出彩。记者的工作经历使我的写作具有一种节奏感,写东西速度很快,画面感强,话语方式简洁明快,情绪强烈饱满。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剧变的时代,如果写作者始终处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永远都在写社会边缘的东西,而不触碰社会热点,缺少社会的、时代的信息量,很难吸引到读者,也很难写出能反映社会本质的东西来。我觉得当下不少纯文学作品里都缺少新的价值模式,缺少新的情感模式,而这恰恰是读者最需要了解的。我出过一本叫《马云内部讲话》的书。梳理马云的观点时我发现他的思想深度已经远远超过很多专注于书写过去的纯文学作者。原因就是这些纯文学作者面对社会当下的冲突矛盾,远不如社会经历丰富的企业家或者白领领悟之深刻。作家写作,作品中社会当下的信息量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所有的作品都是紧扣社会热点。比如小说《同学会》就紧扣“同学会”这一当下社会热点。小说《小别离》,也是紧扣当下中国教育和留学热。
虽然都关注社会热点,但是作家创作和记者采访对社会热点的表达毕竟是不同的。媒体人要做到的就是呈现真相,让人在这些表象中学会思考,感受到温暖的可贵。而作家创作小说,需要更多的虚构和想象,需要建构一个有命运感的人物,需要把人物关系编织得饶有趣味,使之能体现时代的某种本质。
我最近打算去美国搜集《小别离2》的素材。如果是记者,搜集的方式可能就是找一堆人来采访,整理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但作为作家,那完全不一样,有可能就是人物的某个眼神,有命运感的某个细节,就可以触动你的创作灵感,推动整个故事情节。作家比记者关注的焦点要更加深化,需要关心人的命运、情感和命运中体现的个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