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太医院在哪里(3)

2016-03-10 15:28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明清时期的太医院在哪里

lyulan6317_b

李时珍曾于嘉靖三十八年任太医院“院判”

一年后辞职回到故乡蕲州编修《本草纲目》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也与太医院有过一段渊源,他曾在太医院任职一年多。据《李时珍传》记载:李时珍祖籍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是“铃医”,父亲也是当地名医,他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朱英燎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即主管王府的医疗保健。

嘉靖年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楚王见李时珍医术高超,便推荐他进京。李时珍也认为北京是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对自己研究本草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接受了楚王的推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从武昌来到北京。

李时珍进入太医院后,任“院判”之职(正六品),主要负责太医院供应宫廷医药与御医配置。

李时珍任职不久,就发现太医院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而当朝的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嘉靖皇帝,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还翻遍了历代本草古籍,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有人说“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有人说“炼食硫磺,可以长肌肤益气力”;有人说“灵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以自己对中医药的研究,断定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他诚恳地向嘉靖皇帝进言,请皇上别再服食丹药。嘉靖皇帝大为不满,从此李时珍在太医院受到排挤,有职无权。但赋闲下来后,李时珍正好有时间通览太医院所藏医书。他经常出入于御药库、寿药房,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材,特别是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此外,他还寻访了京城著名的药店,如位于菜市口的鹤年堂等,据传还到西山一带采集草药标本,从而使他对修编本草有了信心。一年后,李时珍感到太医院实在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特别是不愿与那些庸医们为伍,便以病为由向“院使”(相当于院长)提出辞职,打算回乡修编本草之书。

辞呈很快得到批准,李时珍从北京回到了故乡蕲州。虽然他在太医院任职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却使他编修本草获益颇多。此后他历时近30年,几易其稿,终于在6l岁那年编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