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燕归巢
周小燕的子女、亲属和学生张建一等人,有一个共同的微信群,名字叫“待燕归巢”。他们希望再次看到奇迹发生,期盼周小燕能回来再教学生。
周小燕开玩笑时,喜欢叫张建一“大儿子”,叫张建一的爱人为“大媳妇”。住院以后,她向医院的医护人员介绍,也是说这是她的大儿子和大儿媳。因为张建一的爱人常去照顾,院长郑重其事地把她叫到办公室交待病情和治疗计划。
3月3日上午,周小燕的儿子在群里说,母亲没了心跳,正在抢救。3月4日零点32分,周小燕与世长辞。
张建一最后和老师见面,是今年的大年初三。当时,他们准备从上海返回北京,但并没有和老师说。此时,周小燕头脑清醒,但已经不能讲话。她用眼睛把在场的亲人一个一个地看了一遍,眼泪顺着左眼角流了下来。
从2005年开始,张建一夫妇的春节都是和周小燕老师一起度过的。周小燕有个习惯,尽管丈夫已经去世多年,但是每年的除夕,一定要与夫家的亲人一起度过。大年初一,就是张建一夫妇在陪着她。周小燕的一双儿女很早就到了国外定居,因为工作原因,春节很难回来陪伴。张建一知道老师爱热闹,便每年开车回上海陪她过年。这些年的寒暑假,张建一都会回上海探望老师,“她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我们应该像儿女般孝顺对待她。”
去年5月,周小燕检查出癌症标志物很高,住进了医院。大家并没有告诉她实情,她也以为像往常一样,住一段医院就又可以工作了。住了快2个月,还是没让她出院,周小燕有些着急了,每年暑假的国际大师班还要开班,她不去怎么行?医生没有同意她的请求,只是同意她在生日这一天可以出去转转。
她说要去老房子看看。怕她走不动,周小燕的儿女亲属和张建一等人,用一辆轮椅推着她,回到了复兴中路44弄。这里是她曾经住过几十年的老别墅。几十年的老邻居认出了她,这些老人们和她一起聊天,场面让人动容。
她说要去学校看看。大家陪着她回到上海音乐学院。学校放了暑假,校园里非常安静。她用轮椅走过了琴房,走过了教室,走过了歌剧中心。
就是这个夏天,她对张建一夫妇说,“你们应该去看看福寿园,那里非常好。”福寿园是上海郊区的一处陵园,周小燕的丈夫张骏祥先生已经安葬在那里。他的墓前,有一尊张骏祥、周小燕夫妻二人的塑像,是依据50年代初他们随团访问印度时的一张照片创作的。年轻美丽的周小燕就定格在那里。
2014年4月,周小燕向上海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捐赠设立了“祥燕艺术教育公益基金”。基金会意在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的艺术学生和教师,普及提高艺术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她的一双儿女一直在为基金会的运作辛苦奔波,深入黑龙江东启和贵州等地,一家学校一家学校地遴选、辅导艺术人才。
就在周小燕逝世后,她的儿女在朋友圈介绍了母亲设立的基金会,“请朋友们支持转发,帮助完成爸爸妈妈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