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嘎”葛存壮其实不嘎(3)

2016-03-07 08:41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老嘎”葛存壮其实不嘎

邻居“老嘎”热情

筒子楼里大喊:“黄健中当爸爸喽!”

1969年,黄健中和“老嘎”在如今新影地盘的一个筒子楼里做了邻居。黄家和葛家隔着一堵墙,而墙很薄,隔壁说什么,都能听见。葛家、黄家,连同一位编剧、一位资料员,四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在一起住了两年多时间,黄健中如同家里人一样,深刻感受到了“老嘎”的真诚、热情与可爱。

黄健中的儿子就在那时出生了,最早得到消息的“老嘎”就在楼道里大喊:“黄健中当爸爸喽!黄健中当爸爸喽!”引来全楼住户的关注。黄健中说:“那时候初为人父,我还有点不好意思,但经‘老嘎’这么一嚷嚷,我反而觉得挺骄傲的。他一嗓子,给了我做父亲的责任和信心。”

“老嘎”的儿子“小嘎”葛优是1957年出生的,两家人住一起时,葛优十一二岁,黄健中记得,葛优经常愿意推着自己的儿子黄镝到院里玩,如同照顾亲弟弟一样。

一起生活,“老嘎”对比自己年轻的黄健中有了更多了解。1970年,当北影下放到黄村五七干校时,“老嘎”说:“黄健中会持家,让他当炊事班班长。”果然,黄健中不负“老嘎”慧眼,做四连食堂管理员得心应手,“老嘎”夫人施文心作为创作人员之一,在四连食堂吃饭。那时“小嘎”上学,但是有时间也来干校,也吃四连食堂的饭。

黄村在北京南边,节假日要回北太平庄北影宿舍的时候,上百人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伍,非常壮观。黄健中回忆起来,因为“老嘎”的赏识,自己在那段时间非常愉快。

“老嘎”夫人施文心是北影厂资深文学编辑,当黄健中独立执导电影《如意》的时候,施文心在与作家交流,帮助处理剧本上花费了不少心思,她的努力让电影《如意》更如意。

“老嘎”走了,陷入悲痛中的黄健中给“小嘎”发了条短信:“葛优:前辈典型亡北斗;天容惨淡大星沉。……惊悉令尊、我亦师亦友葛存壮先生仙逝,我们全家人都沉入悲痛之中……照顾好妈!小嘎节哀!”

落款,黄健中写道:“小黄叔一家人”。

葛优回复说:“谢谢黄叔叔、金阿姨、黄镝!”

演员“老嘎”有德

不挑拣角色,还能很快领悟导演意图

于洋回忆说:“‘老嘎’他们并入东影的时候,我正在拍《中华女儿》。当时演员科每天都会通知:《中华女儿》剧组需要多少人扮演日本兵,需要多少人扮演游击队员。”《中华女儿》是“八女投江”的故事,女演员多,于洋在其中饰演一个抗联战士。“群众演员”葛存壮在电影中一会儿是日本兵,一会儿是游击队员,还都开枪。于洋开玩笑说:“把这些镜头接在一起,会看见是自己打自己。”

就在葛存壮去世的3月4日当晚,电影频道《怀旧剧场》播出了《中华女儿》。于洋说:“‘老嘎’在电影中镜头不多,别人看了也认不出来,但我熟悉,我可以看出来。……那时,东影出的很多电影,群众演员中‘老嘎’是经常出现的!”

导演凌子风非常喜欢这拨年轻人,正因为有在东北合作的基础,所以1959年拍摄《红旗谱》,凌子风起用了“老嘎”演冯兰池。“老嘎”因此名满天下。

前前后后,于洋和“老嘎”合作过十几部戏。“在《生活浪花》中,他演我的助理;《矿灯》他演日本兵,我俩有很多对手戏;《暴风骤雨》、《五彩路》、《飞越天险》、《粮食》……”于洋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于洋记得,正是从《粮食》开始,“老嘎”的“反派”形象出神入化了。

1974年到1975年,北影拍摄电影《决裂》,黄健中是副导演。黄健中记得:“这是留学归来的一位江西省领导所倡导的,在农村也要办大学,办农业共产主义大学。毛主席对此非常支持。今天来看,片子本身也没有问题。‘老嘎’在电影中饰演一位迂腐的教授,他的一句台词‘马尾巴的功能’太精彩了,以致后来在很多场合,观众都叫他‘马尾巴教授’。”

“是啊,一部倾注了那么多政治正确的电影,最后留给观众的只有片刻的欢愉。葛存壮成功的原因在哪里?”笔者问黄健中。

“艺术作品,细节很重要!在那样一个轰轰烈烈办农业大学的背景下,‘老嘎’这个书生气十足、很有学问的教授在课堂上反复讲一个多数人看来毫无意义的话题,于是,喜剧效果就出来了。而‘老嘎’表演准确到位,没有脸谱化,却性格化、个性化了人物。”黄健中说,“在《决裂》中,‘老嘎’演的不能算完全的反派,他不反对办学,不是对立面,只是受嘲讽的对象。但‘老嘎’把握得太好了,在‘文革’那样一个缺乏笑声的时候,笑翻了全国……”

黄健中执导《小花》的时候,“老嘎”再度出山。他们住在黄山脚下,刘晓庆、陈冲、唐国强等年轻演员担纲主演,但只有配角“老嘎”是唯一著名的演员。所到之处,大家都追着“老嘎”看。而“老嘎”没有明星架子,买当地的口子酒,把年轻演员召集到一个亭子里,边坐下喝酒,边帮助年轻人分析角色,省了导演不少心。

于洋感慨道:“‘老嘎’非常好合作,不挑拣角色。不论角色大小、主次、好坏,他都欣然接受。并且,他聪明,领会导演意图快,能满足导演、剧本的要求。”杨静补充说:“在行里,这样的人就是很有道德的演员,讲究演员道德!”

精湛的艺术,还有好的人缘。于洋说:“只要观众要求,‘老嘎’不分场合、地点,说演就演。他和于绍康经常在一起应邀表演《小兵张嘎》片段,从来没有架子。”

父亲“老嘎”有成

“小嘎”葛优的艺术成就主要来自他爹

于洋还认为:“‘老嘎’除了他个人出色的表演外,他对于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培养了一个出色的儿子。”葛优在一线明星大腕里,做人低调,大家认为这是父亲教育的结果。于洋说:“‘小嘎’是我们抱着长大的。”杨静说:“‘小嘎’出生的时候,我们可能正在一起拍《生活浪花》,真是看着他长大的。那时,住平房,大家都在一起,于洋的妈妈带着我们的孩子,‘老嘎’的岳母带着‘小嘎’……”

“老嘎”很喜欢自己的孩子,用心极深。于洋说:“‘小嘎’没有上过专门表演学校,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是‘老嘎’在一点一点言传身教。而且‘小嘎’也很孝顺。”

正在这时,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秘书长、北影退休演员黄小雷来看望两位前辈。黄小雷介绍:“葛优现在是我们学会的会长。实际上,他对担任任何社会职务都没有兴趣,我们做了他一年的工作。”于洋接过话:“表演学会换届,葛优之所以肯接这个担子,是他爸发话了,这个会长不是个官,你应该向老一辈一样为演员群体做点事情。‘小嘎’听了父亲的话,才出来做这个会长的。”

2013年,于洋和“老嘎”两位老朋友都坐上了轮椅。他们在院子里碰上,聊得很开心。还用手机照了相。2014年10月,“老嘎”住院治疗感冒即将出院的时候,脑出血昏迷了。黄小雷说:“葛存壮老师脑血管本来有堵塞,而遇到脑出血,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如果治疗出血,可能引起更严重堵塞;如果疏通堵塞,可能还会引发出血……”

杨静遗憾地说:“在协和医院,于洋坐着轮椅去看‘老嘎’,他在‘老嘎’身边,抓住‘老嘎’的手捏,我从于洋的眼神里感受到,他多么希望老朋友醒来和他说说话。那一刻,我在身边,也挺为他们六十多年的友谊感动的。实际上,那时的‘老嘎’是没有指望了,我们甚至对自己离开,都有准备。但是,看到轮椅上的于洋拉住‘老嘎’的手不放,我还是很难过……”

被叫了一辈子“老嘎”,其实在做人和演戏两方面,葛存壮随和谦逊,“老嘎”并不“嘎”(另类)。“老嘎”走了,遗憾在老朋友的心里一时难以拂去。但是他塑造的无限鲜活的角色凝固在了大银幕上,陪伴了喜欢中国电影的人六十年,甚至还有更远的未来。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刘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