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我们也要办一个“万牲园”(4)

2016-03-01 09:41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晚清动物园初建趣史

晚清士大夫喝咖啡、吃西餐,领略西方文明和异域风情

传统国人缺乏休闲的概念,更缺乏从西方看来 “现代”、“卫生”的休闲方式,直到1914年《市政通告》为开办中央公园做宣传还谈到:“现在星期休息,中国已然通行,但是通都大邑,没有个正当的游玩地处,因而闹得多数男子,都趋于吃喝嫖赌的道儿上去。”万牲园实际上开启了北京公园养成现代休闲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先机。当时的外国媒体敏锐觉察并高度评价了这一新变,英国《泰晤士报》在报导晚清北京的市政革新时,每每以万牲园为一重要标志。

如其1908年9月29日发表通讯《新北京》,谈到北京在20世纪初的剧变,列举铁路、学校、警察、新式街道、排水沟、电灯、绿化等一系列新发明,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开放的万牲园,它体现了社会和教育改革的水准,每天男女参观者络绎不绝。这纯粹是中国人自己一手创办的事业,所有的市民都为之自豪。这些是过去十年来工作的成就。对于了解旧北京的人来说,这是一项令人称赞和大有希望的成就。”

1909年1月4日《泰晤士报》刊登《中国及其内部事务》,再次谈到“帝国的各大城市几乎都进行着市政建设,规模各异,而在北京,这变化最为显著”,其中就包括“设计精美的万牲园,即使是中国的高官也很乐意携妻儿前往参观”。

不过实际上,由于资费和品位的限制,万牲园的消费群体主要还是士绅精英阶层。中国的传统文人本就有在私人园林雅集交游的悠久传统,中西合璧、尤其带有皇室印记的万牲园,很容易令晚清文人接续园林的记忆,养成在公园交游的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公园茶座和餐厅休憩的习惯。

这些休闲空间对于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游人而言,魅力并不亚于动植物园中的飞禽走兽或奇花异草。如《万生园百咏·海棠式亭》即描摹游客在牡丹亭品茗的乐趣:“亭圆式比海棠花,深下珠帘静品茶。隔着晶窗数游客,红男绿女灿云霞。”特别是园中引进咖啡馆、西餐厅这类对于晚清国人而言耳目一新的新事物,在清末的帝都可谓开风气之先。去咖啡馆喝一杯咖啡,或者上番菜馆吃一顿西餐,在当时均属最上流的时髦。

《万牲园百咏》对此也尽力渲染,可从中窥见晚清士大夫对于咖啡馆、西餐厅等舶来品是如何认知和接受的。如咏“西洋茶馆”即咖啡馆云:“照人粉壁白于霜,几案杯壶净且光。一盏噶飞(《字典》无“咖啡”二字)消宿食,胜游疑到大西洋。”“噶飞”二字以充满异域风味的新名词入诗,已觉新奇;而一杯咖啡下肚,更恍然令人有置身海外之感。诗人咏设有番菜馆的“来远楼”亦表达了同样的感受:“更上层楼倚碧窗,满盘番菜酒盈缸。新鲜肴馔清虚府,宴客犹疑在海邦。”这倒不是诗人夸大其词,晚清士大夫正是通过喝咖啡、吃西餐这些带有仪式感的体验,以消费与领略其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和异域风情。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