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艺身上留下的北京
演技之外,在人艺这些人身上,不同的人还看见更多。
吴琦是四川人,他就感慨:“今天在北京已经很少听见人说北京话了。倒是这帮人艺的演员,活在他们身上那些京范儿京腔,等于把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他们整个人的状态保留下来了。”
张旸觉得自己干了件前无古人也难有来者的事。“几乎不可能再把人艺的人聚这么齐安排在一部电视剧里了。没有一个电视剧能容纳这么多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独立、有血有肉、非常丰满,所以他们都爱来。演员都是这样的,如果就是一个敲边鼓、也没有什么人物个性的角色,他就不爱来。而且平时人艺的演员散落在全国各地各个剧组拍戏。以后再想把这些人聚起来,难了。有的人会退休,每个演员成长的道路又不一样,有些过两年红了,你再想请请不着了。有些拿本子一看,‘我这个人物不行’。这也是个问题。所以只此一部,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唐大年11岁从山西来北京,初中他那些住胡同的同学,启发了他对京味儿的感觉。1992年他就写出《北京你早》,后来获了很多奖,那是他的毕业作业。“北京有意思在于确实有一些挺有特色的人,以及那种北京人的方式。我年轻时候北京好玩的人挺多的,各种各样,挺丰富的。不过现在越来越枯燥,好玩的人感觉不像原来那么多了。当然现在可能也有,可能北京太大了,接触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