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掌柜》:拍一部长剧致敬北平(2)

2016-02-29 08:26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平老字号 人艺全班底 演技觞宴 人间剧场

为人艺的量身定造

其实,一切都是因人艺而起。

起根儿上说,所有的机巧和设计,为的都是一件事——写一个戏,让人艺老中青演员全班底集体上荧屏。

所以是北平——“因为那些演员对老北京的事儿更熟悉一点儿。”导演唐大年说。

所以是民国——“人艺最著名的、最经典的话剧全都是民国的,比如《天下第一楼》、《茶馆》。民国是浸到他们这些演员骨子里的。让他们演民国人物,根本就不用跟他们培训、跟他们讲,他们拿起来就有。你会觉得他们这种样子,就是北平。”编剧张旸说。

张旸2005年在电影学院学完编剧就进紫禁城影业公司,目前身份是电视剧部总监。“2010年我们公司接了一个任务,拍电影《第一书记》,我是这个电影的制片人。因为跟人艺还是蛮有渊源的,就请了人艺的一票人马来演。男一号是杨立新,反一号是何冰,然后宋丹丹、陈小艺、班赞……特别多的人艺演员。那戏讲的是安徽小岗村的故事,演员还得要‘倒口儿’,变成安徽口音。合作的感觉特别特别舒服。”

那时他正好和唐大年一起写了电视剧《人是铁是钢》,2010年也开机了。谁演的呢?冯远征。

“剧本冯远征看了之后特别喜欢。你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就是所谓这些小明星,他们自己是不看剧本的,都是经纪人看。看完先问价,哪个价高我去演哪个。对于角色的塑造,他们其实并不特别关心,因为对剧本了解也有限,‘这个剧本好我可以降低片酬演’,他们不是这种概念。就是赚钱嘛,我也不知道我能红几年,趁着红的时候赶紧搂点钱,以后怎么样再说了。

“人艺的演员可不是这样。那会儿我同时也做了《怪医文三块》的分集大纲,都一齐给冯远征。看完他说:‘这两个本子你不要给别人。我不跟你要价,这两个角色我都要演。’跟人艺演员接触,你会觉得他们有某种底线特别地高——他们对艺术、对自己,是有要求的。”

那之后张旸开始频繁地去看人艺的话剧,基本上所有的都看过了,非常喜欢。“我发现人艺的一台戏,演员齐整到出演再小角色那个也都非常的好。什么叫舞台功底?不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个三五年,你根本上去之后连方向都找不着。杨立新老师跟我讲过一个例子,一个舞台新手,无论之前你在影视圈混得多红,刚上台的时候你连跟你搭戏的演员说什么都听不清。上千观众目光盯视下那种压力,你根本就听不见旁边的人说的是什么,只能大概齐地感受‘哦,他说的是什么,下一句该我接什么了’。任何表演,都是需要基本功的。人艺这些演员基本功非常扎实不说,演什么他们还都会特别认真地钻研和琢磨,这是他们的习惯。这点我特别认可。”

接下来他开始有了一个“狂想”——“能不能用我现在手里的资源,跟人艺我们来做一个电视版的《茶馆》?”

“要知道,大多数人还是没法儿进入剧场来看到人艺经典话剧的。”他想复制在人艺看《茶馆》的那种幸福感,“这个中国话剧史上‘腕儿’最多、演出场次最多、受到奖励和夸赞最多的一个戏,你在里面可以看到宋丹丹、杨立新、梁冠华、何冰等等等等,那简直是一种奢侈。”

想法既出,便有时不我待之感。“这些人年纪已经不小了,再过个十年,梁冠华还能不能演王掌柜?再过二十年,杨立新都快七十了,还能不能演《天下第一楼》?就像现在朱旭老爷子,你再想看他演的话剧,没有了。大多数人只能隐约记得电影《刮痧》和《洗澡》中有个那么精彩的老人惊鸿一瞥。什么是真正的表演,什么是默契到甚至不需说话、一个眼神对方就知道怎么接的合作?没吃过见过,是不知道什么是‘好’的。”

那时杨立新是人艺演员队的队长。2012年得个机会,张旸跟他在聊天时把这想法一说,得到的回应是“好呀,这个太好了”。“然后就想题材,正好我写的第一个剧是《人是铁饭是钢》,三年大饥荒时代一个有关‘吃’的故事。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我个人挺喜欢吃的,民国史也正好是兴趣所在。了解了一下丰泽园的历史之后,感觉真是传奇,里边有很多东西可挖。”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