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曹雪芹(2)

2016-02-19 14:27 河北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走近曹雪芹

我们到哪里触摸他多情的心灵?

曹雪芹的心灵安顿在《红楼梦》里。要走近曹雪芹,必须走进《红楼梦》。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男权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男性独尊,女性是附庸。女性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没有任何权利,连追求爱情的权利都没有。千百年来无数女儿的叹息,女儿的哀婉,女儿的眼泪,从来没有人理会。唯独曹雪芹看到了这种人间不合理的现象,唯独他走进了女儿心灵的深处,把她们当人来尊重,为女儿说话,说女儿话。他在《红楼梦》中写了那样多的女儿:贪婪进取的王熙凤,百转愁肠的林黛玉,理智冷静的薛宝钗,英豪豁达的史湘云,雄才大略的贾探春……她们都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表面看她们似乎是一个个独立的人了。可是最终,谁也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她们都如明艳的花朵,被风雨摧残,随逝水远去。

花与水,成为《红楼梦》大观园的主体意向。

这摧残花朵的风雨,就是男权社会,是男权社会的势利人情;而那漂流花朵而去的逝水,就是时间,是历史。千百年来,多少花朵似的生命悄无声息地消逝于历史的长河。

女儿要争取自身的自由,要把握自身的命运,要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也就是说,要争得自身的解放,依靠女儿自身的力量却无能为力,她们期待着男人们走出势利人情的枷锁,走出男性独尊的羁绊,与女儿平等地携手建设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

于是曹雪芹写出了贾宝玉这样一个中国文学史中仅见的人物。

许多人说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贾宝玉的出身、经历等同于曹雪芹。这个我绝对不能同意。但我认为贾宝玉是曹雪芹精魂贯注、神思凝聚、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文学人物,是他的理想所在、追求所在,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贾宝玉就是曹雪芹。

女儿的悲剧同时是男人的悲剧,男人们在唯我独尊的社会里忘乎所以,在无穷欲望的驱使下拼命追逐权力、追逐金钱、追逐声名、追逐虚荣,在无尽头的追逐中尔虞我诈、翻云覆雨、互相勾结、互相倾轧,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势利人情,如冰水淹没社会,淹没人心。人的天然本性、天然真情如断弦一般发不出一点声音。长此以往,整个社会会窒息,会沉沦,会死寂。

曹雪芹看到了这种大危险,他通过贾宝玉揭示出一种“天然真情”与之对抗。贾宝玉是男性的叛逆者,女性的皈依者,他把女性当做神明一样崇拜。他放弃了男权社会赋予每一个男人的天然职责,什么权力、金钱、声名,什么传宗接代、光大门楣、立身行道,在他眼里分文不值。他只愿终日与女儿们厮守,为她们做小伏低,为她们洗手帕、熨衣服、调胭脂、梳头发。他不想长命百岁地活着,只想有朝一日死了,让女儿们哭他的眼泪流成河,把他漂到鸦鹊不到的地方,化成一股青烟,随风散了。

他痴情爱着林妹妹,但他同样爱着薛宝钗、史湘云,爱着众位姊妹,甚至那些美丽的女奴,甚至村庄里朴实直率的二丫头。他与秦钟、蒋玉菡、柳湘莲这些人也有着非同寻常的友谊,只因为这些人虽为男儿身,却有着女儿的品格,女儿的容貌。但他对于那些须眉浊物也并非表面化地加以排斥、摒弃,他与薛蟠、贾珍、贾琏等人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就连贾环这样卑微低贱之人,欲烫瞎他的双眼之时,他也要为其百般遮护,唯恐老太太怪罪。

他是一团真情,除了天然真情,他不知道世间还有别的存在、别的追求。他的情不是如激光一样只及一点,而是如阳光一样普照万物。他因此成为“护花使者”,更因此成为男性解放的先驱,女性解放的领袖。他以他的存在向人们宣示:人还有另一种活法,还有另一种生存状态、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由贾宝玉可以略窥曹雪芹的灵魂,他的着眼点不在一朝一代之兴亡,一家一世之荣辱,而在于整个人类的生存过程,在于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理念、生存策略。只要把“真情”提升起来,把“势利人情”彻底抛弃,人人以真情相待,那么人间岂不就是天国,是净土,是大同世界。他以“天然真情”在“势利人情”的摧残下凋零死灭警醒世人,以哀歌作战歌,发起向旧制度、旧思想、旧观念的挑战。

几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人在苦苦寻觅曹雪芹的踪影,在浩如烟海的著述中,寻觅有关他的蛛丝马迹。可是曹雪芹仍然像锁于重重烟雾之中的崇山峻岭,其巍峨的风姿、无限的风光吸引着我们走近他……

记得歌德讲过,好的人物形象应该是圆形的。同样,好的文学作品也应该是圆形的,可以从任何角度解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恰是这类作品的典范。任何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想看的东西,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半个世纪以来,人们追逐《红楼梦》,也追逐着曹雪芹,无数仁人志士、鸿儒大家前赴后继。尽管皇皇巨著、独家揭秘层出不穷,但是曹雪芹的伟大、深刻至今还难以真正为人们所认知。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被誉为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等方面的研究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称,“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慕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风流才情,还有李龟年和黄旛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奇辉异彩。所以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黛玉葬花

我认为,要谈论曹雪芹在中华文化史上的意义,可用更宽阔的视野从两处着眼。

其一,以曹雪芹所处的世界大背景做参照系,证明中华文化的自觉能力。在曹雪芹写作、传布他的《红楼梦》时,在欧洲大陆,也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以狄德罗、卢梭、伏尔泰等人为突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正在对封建神权、政权发动猛烈的攻势,他们把人道主义作为伟大旗帜来高扬。而曹雪芹用另一种方式,即文学的方式证明他堪称中国的伟大启蒙思想家,他的《红楼梦》类似于“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他用那支饱蘸血泪之笔,高扬起人性、人情的大旗,把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理念做了一个颠覆。而被西方社会树为旗帜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诸多内容,已经在《红楼梦》中极其鲜明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在近代思想的启蒙方面,与西方同时并进。

其二,用现代的眼光去解读《红楼梦》,走近曹雪芹。二百多年来,有多少人捧读《红楼梦》,有多少人寻觅曹雪芹,他们的脚印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上。只要抓住“天然真情”这条线索,我们就能寻到一条走进《红楼梦》,走近曹雪芹的路径。曹雪芹把欲与情分离开来,把情提升到信仰的高度。他所憧憬的真情世界,在现代人眼中仍如远天的彩霞,光彩夺目。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曹雪芹以众多美丽生命的凋零,铺就厚厚的土壤,滋养真情。让真情充满人间,就是曹雪芹思想的精髓,也是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之一。

让我们一步一步,走近曹雪芹,走进《红楼梦》。

这条路上,不止我一个人在走。

窗外,风雪凄迷,漫天皆白。春日不远。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王家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