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消费:热现象的冷思考(2)

2016-02-18 09:15 光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春节文化消费:热现象的冷思考

3、庙会人山人海 何处寻觅不一样的“年味儿”

【案例】

来自四川的张先生今年第一次留在北京过年,逛一逛北京的庙会是他期待已久的新春“节目”。“早就想感受一下老北京的年味儿了。”张先生说,几天时间里,他和朋友逛遍了地坛、八大处、陶然亭等公园的庙会,既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民俗表演,又品尝了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

近年来,春节的庙会、灯会、展览成为人气最旺的活动,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体验传统民俗,过个有“文化味儿”的春节。

在北京,近百家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迎客145.9万人。在天津,很多传统曲艺场馆座无虚席,热闹非凡;一场场传统花会上,秧歌、竹马、高跷、腰鼓等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引得阵阵喝彩。在凤凰古城,景区内每天好戏连台,梅花桩舞狮、凤凰阳戏、凤凰文茶灯、凤凰傩堂戏等富有本土民俗文化的地方戏,吸引了大量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

不过,也有不少游客抱怨,有些庙会的商业气息越来越强,相似的小吃烤串,昂贵的纪念品,让人感到与过去“正宗”的民俗相比变了味儿,多了“商业味”,却少了“文化味”。而有些庙会等活动秩序管理不佳,造成客流拥挤,也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

金元浦指出,传统“年”文化的“复兴”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魅力和吸引力。然而,随着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品的要求也更高了,人们不仅需要热闹红火,还希望看到更有创意和文化承载的产品。这就需要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努力满足消费群体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更有文化内涵的消费产品,从而为传统文化找到合适的载体。

根据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我国文化消费还存在超过3万亿元的消费缺口,大量消费市场潜力尚未释放。高宏存指出,春节期间文化消费市场的状况,恰恰体现出了当下文化产品丰富程度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例如尽管展览、演出需求旺盛,但在大多城市和地区都存在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北京的博物馆数量虽仅次于纽约,但针对特定时期(如春节假期)、特定群体(如家庭团体)的产品却少见。提升公共服务,为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是未来的方向。

4、“互联网+消费”升温 年俗之变剑指何方  

 【数据】 

春节期间参与互联网平台抢红包活动的人数、红包数量创下新高:除夕当日,微信红包参与人数达4.2亿人,收发总量80.8亿个,是去年的近8倍;QQ红包总用户数为3.08亿人,收发总量42亿个;支付宝“咻一咻”总参与次数达3245亿次,是羊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

如今说起春节,许多年轻人想起的不再是放鞭炮、看春晚,而是“抢红包”。

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兴起和流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春节期间是消费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之一,如今,亲友拜年、购买年货、娱乐休闲消费、订机票和火车票等以往春节必备的环节也变得更加方便且更具有时代感。

足不出户购物既节省了时间精力,又可以有更多更全的选择。春节前期,各大电商纷纷主打“春节不打烊”购物主题,开展了网络年货节,不少“网上赶集”“网上超市”等活动也提供了应有尽有的春节“必需品”。

阿里巴巴发布的《中国年货大数据报告》显示,1月17日到1月21日阿里年货节期间,人们累计从淘宝、天猫、聚划算和村淘上买走了21亿件年货,相当于每人购买了1.5件年货;如果按照阿里巴巴平台上活跃用户数4.07亿人计算,则相当于每人买走了5.2件年货。

同时,春节期间的O2O(线上到线下)服务也更加普遍。一些服务类APP在年轻人中间成为“时髦”。如通过APP请家政上门清扫房屋、请大厨到家中做年夜饭、请造型师上门服务等。许多超市、商场等实体店抓住了假期节点与微信、支付宝等网络支付平台展开合作,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通过打折优惠促进节庆消费。

对此,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手机一族”降低了亲友在现实中交流的频度,以往准备过年的许多“必备科目”都打了折扣,冲淡了过年应有的韵味儿;非理性消费增多,网络消费安全意识薄弱导致新隐患……实际上,年味儿没变,但也在变,变与不变之间体现的是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趋势。在方便与欢乐的过程中,新的年俗正在形成,这让人们在努力适应变化的同时也开始新的思考。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