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消费:热现象的冷思考

2016-02-18 09:15 光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春节文化消费:热现象的冷思考

回顾刚刚过去的猴年春节,文化消费市场精彩纷呈。逛庙会、观展览、看电影等传统文化娱乐方式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热闹的气氛;订制旅游、微信红包等新兴文化产品也广受欢迎。然而,在一些文化消费市场频频创出新纪录的同时,消费者也不免有一种文化产品创新不足、普遍同质化的感觉。当传统习俗日益转变为一种文化消费的符号时,春节这个“文化旧瓶”如何续上更加丰富的“消费新酒”?

1、出境游超越国内游 墙外花儿为何红

【数据】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信息,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实现旅游收入365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3%。北京、天津、承德、秦皇岛等39个重点旅游城市,共接待游客1.12亿人次,其中过夜游客为2172万人次,一日游游客为9000万人次。

以前,提起春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回家过年。如今,一家人旅游度假开始成为过年的时尚选择。近年来,春节旅游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以家庭亲子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产品迎来了消费高潮。据某旅游网站发布的大数据信息,春节期间周边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三倍多;在线预订自由行占比98.7%,创历年新高;古镇旅游、冰雪旅游、乡村游、温泉养生游等主题的旅游产品备受青睐。

不过相比之下,出境游的火爆更引人注目,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半边天。据各大旅游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近六成的春节游客选择出境旅游。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春节出境游人数预计将达到570万到600万,如果以人均旅游相关费用1.5万元计算,中国游客春节出境花费或将达到900亿元。

我国游客为何越来越喜欢出国过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指出,这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可,过年不再是农耕时代单一的集体记忆,而是呈现更加生活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不过,由此反观,国内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以出境游的热门目的地热带海岛和休闲城市来说,国内虽也有类似的旅游地,却存在管理秩序和服务水平不佳、宰客严重等问题,热门景点常常人满为患,大大降低了出游体验。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许多国家推出的“中国年”活动别具风情:日本、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的庆典活动充满传统文化色彩,悉尼歌剧院点亮了“中国红”,英国伦敦安排了舞龙舞狮、书法展示等一系列迎春活动……“异国情调的新奇,旅游服务的到位,整体气氛的平和安静,都在吸引我国游客的目光。可以看出,许多国家抓住了中国的旅游市场。”金元浦说。

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宏存指出,文化消费产品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我国旅游产业和服务也亟须与文化深度融合。通过丰富产品内涵,在空间、功能分区上精心策划,创造更丰富、更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旅游消费需求。

2、六天票房破30亿元 高增长背后隐忧何在

 【数据】

初一到初六,全国电影总票房达30.5亿元,同比增长67%。大年初一上映的《美人鱼》《澳门风云3》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上映首日票房均超1.5亿元,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首次出现三部首映电影同时票房过亿元的纪录。

从马年春节的14亿元,到羊年春节的18亿元,再到今年突破30亿元,“井喷式”的票房增长折射出了电影市场可喜的变化。

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猛增,主要是由于观众的观影习惯正在形成,举家老小共同观影成为时尚。今年春节档的几个热门电影大多具备“热闹、欢乐、和谐”的主题,老少咸宜。如《美人鱼》,大人看到的是环保和喜剧讽刺故事,小孩看到的是童话故事;《功夫熊猫》系列也一直受到各年龄观众的喜爱。

不过也有不少观众指出,像《澳门风云3》《功夫熊猫3》等影片都是老电影的续篇,尽管由于过去的粉丝基础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但仍难免让人觉得新意不足,略有遗憾。

专家认为,越来越多的春节档电影准确地抓住了观众的需求,特别是对于这种合家欢电影的需求。与此同时,电影制作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也难免令人担忧,一味轻松热闹的主题过于单调,注重市场而轻视艺术性似乎成了主流。归根结底,提升电影品质才是未来发展的长久之计。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康健民指出,在电影产业化初期,首先需要电影从业者调整创作观念,使电影作品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娱乐之余引发观众思考。此外,要增强知识储备,加强规则意识,通过提升技术提高制作水平;也要大力培养剧本创作、电影营销等复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