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白又直的审美
不仅肤色,性别和年龄也是存在于好莱坞的顽固壁垒。据统计,奥斯卡奖评委成员,94%是白人,2%是非洲裔,2%是拉丁裔,剩下2%是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全部成员中的77%是男人,平均年龄超过63岁。有评论形容,奥斯卡奖项的归属体现着一群上了年纪的白人直男的审美,美学与价值观的扁平感渗透在评奖中,也浸染着整个行业。
在这个意义上,《卡罗尔》和导演托德·海恩斯被这套“既白且直”的规则提前宣布出局。自从去年五月戛纳首映以后,《卡罗尔》是整个欧洲和北美在2015年谈论最多的电影之一,即便这不是海恩斯最理想的作品。甚至可以说,《卡罗尔》过分的细致中有某种局促,欠缺之前 《远离天堂》和《幻世浮生》中自然流动的气韵。可是搁在2015年,这是一部导演风格鲜明、手艺精致到足以给观众极大安慰的作品。但是,这部关于女性之爱的阴柔影片,被《荒野猎人》的雄性荷尔蒙狂欢挤压到边缘地带,并且,以导演手法见长的《卡罗尔》,偏偏没有被提名最佳导演奖,而海恩斯是公开喜欢同性的,这就难怪坊间传言,海恩斯不是专业能力输给同行,他是败给了性取向。
同样冤枉的还有《橘色》。这部用iphone拍摄的电影,是2015年圣丹斯影展上最让人惊艳的作品之一,导演用有限的预算,因陋就简的设备,尝试了大胆且新鲜的摄影风格,更大胆的是影片所聚焦的主角,是一群在好莱坞的角落里求生的变性人,他们亦男亦女,他们被无视、遭轻贱,但他们也泼辣悍然地生活着。圣丹斯影展历来被视为奥斯卡的预备役,但是《橘色》对于平均年龄63岁的评委们而言,是难以消受的重口味。对此,英国学院奖主席公然地表示不理解:“好莱坞怎么就这么恐惧同性和变性,我们这儿在1990年代初就能提名《哭泣的游戏》为最佳影片,那片子不仅主角是变性人,背景还是北爱尔兰和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