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今年奥斯卡颁奖礼剩下不到半个月,入围名单公布后掀开的争论却仍在升级。过去的一年是北美电影圈的小年,奥斯卡的候选名单是“合格以上,良好未满”的电影撑场面,然而这乏善可陈的年度总结引发了一场近20年来少见的“好莱坞真理问题大讨论”。提名公布当天,好莱坞的黑人演员和导演炸了:20个表演类提名中,没有一个黑人演员,确切说,整张名单都是“白”的,以黑人说唱乐队为主角的传记片《冲出康普顿》获得的唯一提名,是影片的编剧,一个白人。
《卡罗尔》这部关于女性之爱的阴柔影片,被《荒野猎人》的雄性荷尔蒙狂欢挤压到边缘地带,并且,以导演手法见长的《卡罗尔》,偏偏没有被提名最佳导演奖。
很快,社交网站上出现了一个针对性十足的标签:过分白色的奥斯卡。这场“黑白之争”飞快地演变成好莱坞内部各种“弱势”声音声讨的浪潮。拉丁裔和亚裔的电影工作者控诉,被脸谱化、边缘化的几乎包括了全部的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非异性恋的导演和演员们为《橙色》和《卡罗尔》遭受的忽视而愤然不平;最后,这个行业里的女人们也怒了:在谈论包容和多样这些形容词时,能先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么?敢不敢让更多的女人进入决策层?
肤色挑起的争议升级成一场渗透了全行业的平权运动。争吵从北美吵到欧洲,以至于奥巴马和希拉里先后出面表态,奥巴马大而化之地说些政治正确的话,诸如“种族和性别不该成为职业的边界”,希拉里则犀利些:“吵成这样是小题大做,但奥斯卡评委会也该考虑与时俱进了,别总把女人和少数族裔拦在外面。”
身为圈中人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对此一点都不乐观,在柏林影展担任评委会主席的她,评价老家的这场是非:“今年的奥斯卡评选眼光是单调的,整个好莱坞就是这么单调。好莱坞不可能实现多样化,除非垄断决策层的中老年白人男性能退场。”
沉默的边缘群像
艾德里斯·艾尔巴在《无境之兽》里演出的非洲嗜血军阀,被认为是年度最触目惊心的表演之一,为此,他获得演员工会和英国学院奖的最佳男配角提名,而在奥斯卡的入围名单上,这部在不同影展场合被重视的《无境之兽》没有获得任何奖项提名,艾尔巴也无缘最佳男配角的争夺。同样被“错过”的好表演,还有《边境杀手》里的本尼西奥·德·托罗,拉丁裔,波多黎各人;《八恶人》的萨缪尔·杰克逊,昆汀·塔伦蒂诺的老搭档,黑人。《奎迪》可以看作是《洛基》这个陈旧的电影系列被创造性地重启,导演大胆地让一个黑人男青年成为主角,但《奎迪》获得的唯一奥斯卡提名,是这部黑皮肤电影里唯一的白色面孔,男配角史泰龙。确切地说,在表演类奖项的20个提名中,没有非洲裔,没有拉丁裔,没有亚裔,一“白”到底。
25年前,黑人喜剧明星艾迪·墨菲作为颁奖嘉宾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他说:“也许我说完这段话,这辈子就没机会被奥斯卡提名,更别说拿奖了。但有些话总要有人说破。我希望在这个行业里,我和我的黑皮肤同胞们得到专业的认同,我们不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今天的状况并没有比当年有本质改善。迄今,奥斯卡的得奖花名册被白皮肤垄断,哈里·贝瑞是唯一的“有色”影后,影帝中的有色人种比例是7%,在40年的时间里,总共评出两位黑人影帝。
有色人种在评奖中的地位,也是他们在电影中处境的写照。他们不仅在评奖进程中被压制,他们在银幕上就是边缘的,沉默的,很难走到镜头正前方发出自己的声音。《哈里·波特》全系列八集,超过20小时,非白人演员有机会说台词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0分钟。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非白人演员的戏份不到一分钟。过去近80年中,有色人群即使在电影里荣幸地获得“发声”机会,他们扮演的角色不外乎:通灵的神婆,保姆,女主角身边咋呼的闺蜜,不解风情的宅男,为富不仁的阿拉伯酋长,恶棍,恐怖分子,成事不足的小跟班,肌肉男,以及忠诚宽厚的仆从或副手,最后算是最体面的一种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