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作为老北京文化符号的庙会也将开门迎客。但据北京民俗学会一项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50%的人今年不打算去庙会,75%的人认为庙会就是千篇一律的商业推销。尽管前些年各大庙会在形式上下足了功夫,但商业化、同质化现象却越来越明显。那些原本应属于庙会的民俗文化、非遗技艺、曲艺杂耍等,则因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有专家表示:“民俗文化才是庙会的根,绝不能顾此失彼。”据悉,今年春节北京最大的地坛、龙潭庙会首次用定向邀请的非遗技艺,传统老字号进驻替代了之前庙会的商业拍卖模式,就是为了淡化商业气息。那么,传统形式的回归能否让庙会重拾文化味?
庙会成“烤串大集”
庙会从古时人们每逢春节在寺庙祭祀、烧香、祈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还有精致小巧的剪纸,憨态可掬的面人儿,各种传统小吃、手工艺品中都透露着浓浓的年味儿、文化味儿。
作为最重要的过年习俗,也让很多人觉得过年不去逛一下庙会,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然而,庙会去了一年又一年,却发现如今的庙会犹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众多毫无文化附加值商品的大规模“侵入”成为庙会文化的败笔。
如今的庙会商业化严重,摊位费太高,有人形容庙会已经成了“烤串大会”或“小吃大集”,更有人调侃庙会就是“小商品市场搬家”和“滞销产品展销会”。看似火爆的庙会中的文化味道正在逐渐消逝殆尽。
无论是老北京人亦或是外地人,他们对现在庙会的评价大多是“没意思”。老北京人说,现在的庙会已经不是记忆中的庙会了。不仅年味儿淡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商业内容夹杂其中。外地人表示,北京的庙会看起来和其他地区的庙会没有什么差别,在北京的庙会中并不能感受到北京传统的文化特色,如今的庙会已经名不副实。
打破常态回归文化
在庙会逐渐失去年味儿时,任何抱怨、牢骚甚至转而寻求洋节日的做法都无助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想要庙会重新找回年味儿的关键在于重拾传统文化。
今年,北京不少庙会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将以往拍卖竞价的入场方式改成了邀请式入场,将一些商业味浓重的产品剔除,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还原庙会本来的味道。
据悉,今年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将以“欢庆祥和迎盛世,协同发展奔小康”为主题,以传统文化为特色,推出传统仿清祭地表演、好戏连台、秦腔古风、黄梅雅韵、燕赵风情、民间花会、综艺舞台七台文化演出;同时还融入了文化惠民乐万家图片展、“北京年轮”图片展、坛庙文化图片展三项图片展览;文化创意区、儿童科技动漫区两项互动体验;志愿者爱心公益、爱心包裹、台湾区三项爱心公益。
而北京另一独具盛名的龙潭春节文化庙会则以“激情冬奥,冰雪龙潭”为主题,突出“传统古典”、“体育现代”的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庙会五大板块,一是非遗精品展示区,集中展示东城区非遗文化;二是京津冀文化展示区,展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各种民俗文化美食;三是文体互动区,将棋类、杂技舞台、太极表演融为一体;四是京城文化展示区,展现从老北京到新北京的文化发展脉络;五是冬奥主题展示区,将开展第六届冰雪嘉年华、冬奥展览等冰雪体育特色活动。同时新增冰上自行车、冰上爬犁、冰上碰碰车等活动项目。在此期间还将组织开展东城区小学生公益滑雪基础培训活动,为冬奥预热加油。
除了传统的庙会形式外,作为北京另一地标性景区的潘家园则开展了集各地特色年货、老字号店铺、经典民俗表演、传统皮影戏演出、专家鉴宝和互动游戏等于一体的第八届春节交易会。潘家园依据自身特色,将淘宝特色与年货一条街相结合,开启民俗文化街、红色怀旧街、玩具购物街、文玩手串街等,增加了各色工艺品,让游人体会到浓郁的年味儿。还有以传统项目“小车会”为主的民俗表演,配合踩高跷、舞狮子,既体现北京特色民俗交易会,又带来新春热闹氛围。
潘家园旧货市场总经理师俊超表示,“让参观者在春节期间有一个不一样的体验是我们的目的,这里说的不仅是玩乐体验,更重要的是文化体验”。
庙会文化待新模式激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保护内容的庙会,它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才是庙会的核心,商业性只是附加价值,绝不能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如今有的庙会为何失去了文化味?关键在于庙会组织者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庙会,当成了一个赚钱工具,将原本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属性的庙会,变成了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畸形载体,在春节旅游经济思想的主导下,庙会场面越做越大,文化活动越来越少。当资金量成为了庙会的准入标准,那么庙会的文化品位又如何保证?
从猴年很多庙会招商首次用定向邀请的形式替代商业拍卖不难看出,对于庙会展位的把关和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完全放手给市场。由政府出资,在庙会中争取一定比例的摊位和舞台,邀请非遗、精品、老字号等公益展位商户、扶持文化团体、民间艺人在庙会上进行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从而体现庙会文化性、公益性,降低庙会的商业氛围,提升庙会商展品位。
在庙会中去除商业味道,可能也会受到质疑,一味讲老传统、老文化,表面看原汁原味,却忽略了年轻人的需求,这样商业的传统文化还是无法持续。有专家表示:“没必要担忧,要相信民间的创造力,只要发挥出来,完全可以形成新的民俗,它将更符合当下人们的需要。”
猴年春节临近,今年的庙会能否重拾文化味,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