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一平,一个16年未登话剧舞台的演员,却在国家话剧院的年度大戏《北京法源寺》中担纲了谭嗣同一角。从被陈道明慧眼识珠以《中国式离婚》男二号出道,此后一直未归舞台,在影视拳打脚踢,又演又导。近日却青袍加身,把个精通佛学与哲学,信奉生同志、死同烈的热血青年谭嗣同,演得是剑胆琴心又洒脱跳跃。
谭嗣同与光绪
破局:“谭嗣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殉道者”
《北京法源寺》中,谭嗣同往台上一站,身姿并不伟岸,也不那么英气,但一拂袖、一甩袍,却又有着武生的利落。抽丝剥茧参透戊戌,每一个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人物在剧中都有了话语权,于是,“为国流血第一士”谭嗣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寺庙是个好道场。勘破生老病死、勘破政治棋局、勘破人伦俗世、勘破道德文章、勘破社会伦纲、勘破历史千载、勘破宇宙万象”。更以一个“殉”字点破人物胆识。演过《乾隆王朝》中的嘉庆,贾一平对晚清并不陌生,但他也并不讳言“以往对这段历史,大都是盖棺定论式的了解,而这次则是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谭嗣同是虔诚的佛家弟子,他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殉节英雄,官二代出身,父亲是湖北省‘省长’。在历史谜团的解局上,这个戏是有企图的,结尾是大家知道的,但故事讲得却不能偏颇,甚至要试图覆盖所有正面反面的观点。台词不太遵从逻辑,直到彩排前我都一直在错。”
求魂:“剃头必须留一点青茬儿才有江湖气”
首场彩排后,贾一平毅然剃掉了头发,原因是全场不能戴帽子的他出汗后假发套太影响效果,“关键是剃头还不能剃光头,必须留一点青茬儿,这样才有江湖气。”历史上的谭嗣同,能写道德文章,也结交草莽英雄,不过李敖原著中其与大刀王五的交情却并没有体现在剧中,但用现在的话说他这种“黑白两道通吃”的气质却是导演田沁鑫所着力展现的。从谭嗣同的旧照中不难看出他凌厉眼神中的执着和坚毅,但剧中,贾一平大多数时候是带着孩子般纯粹的笑意在说台词,哪怕是殉节前的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贾一平看来,之所以没有写实地去演人物,是因为导演给这些角色的定位就是庙堂中的一尊牌坊。剧中有这样一段对白,谭嗣同对普净师父说“我见过你吗?”小和尚异禀说:“谭嗣同在和您说话”,普净答:“闭嘴,这是牌位”。“既然谭嗣同是一个‘牌位’,我就要带着后世对他的评价去演,将其本人的作为与后人对他的反思相融合。”正所谓历史风云已退场,但忠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