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轮回 一种升华
有着“音乐剧之王”美誉的韦伯音乐剧《剧院魅影》结束了它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为期8周、64场的音乐剧狂欢。虽然距离12年前《剧院魅影》在上海的100场演出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已创造了北京音乐剧演出史上连续演出场次的新纪录,同时还以7300万元创造了北京舞台演出的票房奇迹,这个数字,是2014年北京全部音乐剧市场票房的两番。在1月10日最后一场演出前,北京晨报记者采访了天桥艺术中心总经理、《剧院魅影》中国巡演制作人田元,她表示,一向不被看好的北京音乐剧市场终于因“魅影”而让业界看到了希望,“从人们近乎疯狂的购票意愿上看,从上海到北京用了12年,但北京与上海的差距似乎没有那么远。”
记者:从上海到北京用了12年,如今大功告成,回过头来看这段路,有什么感受?
田元:觉得挺圆满的!虽然前期还是挺难的,但一开演,我就觉得当初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做《剧院魅影》也不是一个当下的决定,这件事应该再往前回溯到2011年的时候,当时西城区在规划天桥艺术中心,在给它做定位的时候,我就建议做音乐剧+戏剧。受限于硬件设施,这么多好的音乐剧巡演版没有来到北京,比如说《剧院魅影》,比如说《狮子王》,这个障碍,一下子把北京的音乐剧市场与上海拉大了距离。如果建成了音乐剧剧场,我们肯定会把最好的经典音乐剧剧目带过来,来培育北京的音乐剧市场。今天,专业的音乐剧剧场有了,最好的音乐剧剧目也来了,在北京的市场上也很受欢迎,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圆满的结果。
记者:上海的100场,12年后北京选择了64场,有没有觉得场次签少了的遗憾?
田元:当初在考虑演出场次时,无需思考我还是觉得8周是一个最基本的数字。上海在2004年就演了百场,2013年时又演了8周。所以从最保守的来讲,北京最低也不能低于8周,也就是不能低于上海2013年的水平。但是,能不能挑战更多的场次?其实我们与外方最初的协议是一个8周+2周的约定,10月中旬的时候,我会给外方一个确认,是不是加演两周。按照这一次《剧院魅影》的亚洲巡演计划,如果我不再加演的话,演完64场这个剧组就解散了,下一次启动是三年后的澳洲驻演版,我相信到那个时候这个团的人员也会有些变化。但在10月中旬需要决策时,正是我们票房最艰苦的时候。当时我们的票房在北京还没有破千万,这个数连成本的六分之一都没有收回来,所以当时我的想法是能保这64场顺利成功就不错了!所以,这两周我就放弃了。很多人在2015年底听说我们没票了,都根本不相信,觉得好像是我们的一个销售策略。这也给了大家一个信息——这个音乐剧的市场还是挺紧俏的。我觉得,用我的这个遗憾换取大家尤其是北京的演出商对音乐剧市场的认识——其实音乐剧是可以去投入产出的。
记者:你觉得京沪两座城市观众的消费理念是否有所不同?
田元:很大的不同!为什么说我们这次经历了很痛苦的一段时间?与国内其他城市比,上海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他们对音乐剧市场比较了解,大家对很多音乐剧的品牌都已经很熟悉,看演出之前会做功课,一旦觉得这是个好的演出,就会提前买票。但北京不是。10月份是我们开演前一个月,本应该是票房已经火起来的阶段,但为什么我们当时的票房很少?我觉得北京人有一种等待、观望的心态。但是,一旦演起来之后,大家真正觉得这是一个好产品,所谓“一票难求”的状况马上就出现了,这是北京一个很大的特点。我直到演出前一周才真实地感受到了这票房是真的起来了!我的信心是从那个时候起来的。
记者:这一次的《剧院魅影》是否会改变一些北京人的购票习惯?
田元:我觉得北京观众会对今后的音乐剧演出购票习惯有所改变,如果不提前做计划,就会像这一次,我在最后的两周里接到的电话全都是想要买票的,已经不是跟我要票的了。但关键问题是,根本没有票了,真的没有票了!
记者:明天你就卸任天桥艺术中心总经理,对于这座新剧院,对于你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计划?
田元:我个人,今后肯定还会做音乐剧。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天桥艺术中心当初的这个“音乐剧+戏剧”的艺术定位是正确的,大家都会觉得音乐剧市场是有空间的,相信也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进来。我过去几年一直在这个行业里面,也为这个市场做了小小的贡献。未来,我不排除两个角色:承办商、制作人。承办我肯定还会做,只要有好的英文巡演版,我一定会做。但我可能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制作,未来的音乐剧市场,如果只是靠这些国际巡演版来支撑的话,那么最好的品牌、最好的巡演版也就这些,你还要看人家的时间,能不能来亚洲?能不能来中国?
具体到现在的《剧院魅影》,虽然北京能够在上海12年之后正式上演,但你有没有觉得,实际上北京与上海的距离并没有很大!中国目前还只有音乐剧市场,没有音乐剧产业。产业中,未来必须要有很多的项目,要有巡演版,有中文版,甚至还有驻场版,要有中国的原创剧目,有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繁荣起来了,有大量的人才参与进来,品种多,选择多,很多不同的创意团队形成产业,才能真正繁荣起来。观众才能够自己判断什么是好的东西。现在说好,那是因为我们的宣传带动,进剧场看了觉得好。就像中国的电影市场,今天的观众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最开始也是从引进片开始的,我记得第一部引进大片是《真实的谎言》,当年可能占据市场前列的都是引进大片,但现在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可能很轻易就破10亿的票房。我觉得音乐剧未来发展的路线跟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能是一样的,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原创作品。未来应该是多种形式并存才能使音乐剧这个产业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