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新机场的开工,榆垡、礼贤、广阳这三个地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位于京南永定河北岸的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的广阳区,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一个超大型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然而,其原址所积淀的悠久历史文化我们却不应淡忘……
“京南首镇”榆垡镇
榆垡之“垡”乃“耕地起土”之意
历史上,榆垡曾长期以物产富庶、人文荟萃而著称。因紧邻永定河,且属平原地带,水量丰沛,且以粮食、果木等作物生产为主,也是西瓜产地之一。
榆垡镇是西晋著名政治家张华的故里。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固安县东北八里张华村头,村人指井栏八角焉,曰故宅处也。”1982年该村发现此八角井栏,经文物部门鉴定确系张华故里之珍贵遗物。
张华,字茂先,生于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范阳方城人(即今大兴区榆垡镇南张华村,西晋成村,曾名张贤里)。晋武帝时,张华官拜中书令。在西晋灭吴的战争中,张华力排众议,极力主张伐吴,以“度之尚书”之要职运筹谋算,保证军需,立下大功,晋武帝封其为“广武侯”,称之为“有谋谟之勋”。惠帝继位后,赵王司马伦与孙秀结党谋篡,张华拒从被杀。张华学识渊博、工于书法,被比作子产(春秋时政治家、思想家),著有《博物志》、《异物志》、《列异传》等,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
明末清初名将史可法的祖籍也是大兴榆垡镇。史可法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他拥立明福王(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兵部尚书。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绝投降而被杀。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高宗也敬重史可法英勇善战之举,追谥为“忠正”。
北京新机场西邻大兴区榆垡镇,该镇地处北京最南部,自古有“京南首镇”之誉,也被称为“首都南大门”。
据《北京市大兴县地名志》载:“榆垡元已成村,开垦者初以榆树为志,故名榆垡,曾名榆垡店,清为宛平县南重镇,1949年划归今属。该村地处近代永定河洪冲积平原,条状沙带地貌。”历史上榆垡镇是外埠进京的要塞通衢,明清时期出永定门向南有一条官道,经南苑、黄村、庞各庄、榆垡,过永定河至固安城,再向南可达南方各省。榆垡为清代宛平八镇之一,早年间,来自南方的各省官员、赴京应试的举子、商贾,若陆路进京,多经过榆垡,并在此稍做歇息,榆垡便成为进入宛平县的第一站,所以被称为“京南第一镇”,也被视为北京的“南大门”。
榆垡之“垡”为“耕地起土”之意。历史上这一地区地势低洼,多沼泽地,大约在唐宋时,沼泽才干涸,于是有人来此“起土耕种”,形成聚落后遂以最早耕种人的姓氏加上一个“垡”字而命名,或以附近风物而称,榆垡即附近多榆树,故名。“垡”字实为耕地、耕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