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门角楼复建记(3)

2016-01-14 08:19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左安门角楼复建记

角楼内部正在进行最后的装饰粉刷。

守旧

两万余城砖为角楼穿“古衣”

尽管施工围挡尚未拆掉,但古朴厚重的左安门角楼已屹立河边,静静地守卫着护城河。

昨天,记者实地探访了即将竣工的左安门角楼。由于已通过预验收,整个工地只剩几名工人在进行内部装修。据了解。复建后的角楼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地上二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还有一层古建木结构角楼。城墙高6米4,角楼总高14米4。

工程不算大,但难点在于如何尽可能恢复原貌?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员工、角楼复建工程技术负责人李直向我们介绍,按照工序,工程先用混凝土浇筑出角楼结构。然后对外墙采用“包砌”工艺,给角楼“裹”上一层古朴的城砖“外衣”。站在墙边往上看,在一米来高的底部基石上,共有38层大样城砖,层层摞摞而起。“整个角楼用了25000块大样城砖。”这些城砖长宽高尺寸达480毫米×240毫米×120毫米,是专门从河北订制而来。李直说,60多名工人用了二十多天时间,才把城墙一点一点砌起来。

对复建角楼,李直和同事们不敢有丝毫马虎。他们能做的,就是在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图作业,尽量减小误差。

为让城墙尽可能恢复原貌,对砖缝就必须十分讲究。工人严格遵照“一顺一丁”的传统组砌方式,让城砖长短错落分布,既产生了纹理美感,也让墙体结构更加坚实,“这个‘丁’其实起到拉结的作用,城砖的拉结点越多,城墙越结实。”李直说。砖与砖之间,是靠传统的麻刀灰黏合。这同样需要精确。李直说,按照设计,在确定城墙总高的前提下,根据砖的厚度,精确计算出每层灰料的厚度。

传统工艺体现最明显的是城台之上的角楼和值房。特别是角楼,多为木质结构,顶部采用十字脊歇山顶,不同部件之间相互勾连,工艺十分复杂。在角楼面向东、南的方向,共有上下两排12个箭窗。

角楼顶部的彩绘,也是需要精耕细作的部分。彩绘“起谱子”最关键,即如何设计彩绘。对照老图片,李直和设计方进行了几次商讨,才最终定下方案。彩绘完全是用画笔画上去的,使用的颜料也是传统矿物质颜料。

比起老照片,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左安门角楼已不复当年的高大雄伟。但时隔近60年,角楼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仍为北京增添了一份传统的气息。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耿诺 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