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门东,外城边角,青砖灰瓦,古朴庄重。近来路过左安门的人,难免抬眼观望一座雄踞在“凸”字形城郭东南角上、重生的角楼。目前,外城东南角楼已接近竣工。记者13日走进这座曾经见证过数百年风烟、在大约60年前泯灭如今又重生的角楼,见证这恢复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外廓格局的重要一步。
1月13日,左安门角楼的复建工程已接近尾声,角楼外部已经全部竣工。
坚持
12厘米 从半块城砖复原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有人在追问,外城东南角楼怎么样了?力主恢复东南角楼的王世仁,也数次进入公众视野。
王世仁是谁?他曾经是北京旧城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顾问组中的一员。这个被称作“10人专家小组”的组织中,都是在古建文物保护界举足轻重的专家。此前,王世仁曾经在承德待了7年半,专门维修古建;1984年起,回到北京没两年的王世仁开始担任古建研究所所长。这些经历,使得他和一些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相比,对旧城有着更丰厚的感情。
“落日下古城楼雄伟的剪影”——这句话,不止一次地出现在王世仁的笔下和口中。2011年,他和东城区的工作人员一起,踏上了东南角楼的旧址。
退休闲暇,王世仁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带着老伴儿、带着皮尺,绕着胡同测量老院落。当看到旧址中半掩在渣土里的半块老城砖时,王世仁的眼睛瞬间一亮。弯腰、捡砖、掏尺、测量——12厘米。
12厘米,就是一块老城砖的厚度。也决定了外城东南角楼的尺度。
有了这个数据,王世仁开始做另外一件琐碎事儿——放大老照片、数城砖。
5年过去,有些数字已经在老人的记忆中变淡,但他仍旧记得这12厘米,也仍旧记得41层这个数字——这是他拿着放大镜、整个人几乎趴在大照片上,一次一次数出来的数据。从地面到城墙最顶端,一共是41层砖。城砖厚度加上抹灰缝的厚度,城墙的高度就这样算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