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 《雪山图》
面对近年来低迷的艺术市场,艺术品经营机构都在不断地调整经营方向,如何因应市场和环境变化来调整自己,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无疑是每家艺术品经营机构,尤其对于那些具有几十年老字号品牌的书画社是亟待解决的课题。燕京书画社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在新的一年,燕京书画社努力在书画市场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抢得一席之地,将文化与互联网结合,与青少年教育结合,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思路也成为当下艺术品机构突破发展的一条新路。
发展历程
从销售到收藏 文化名片影响深远
燕京书画社成立于1979年6月,是北京最早的一个集体形式的画廊,也是北京市专为中外旅游者服务的大型专业商店之一,国家批准的首批涉外旅游定点购物商店之一。成立燕京书画社的最初目的是解决返城知青就业,核心业务是销售字画,社址是天坛祈年殿旁的一个塑料棚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北京可以经销字画的只有五六家画廊,包括荣宝斋、宝古斋、北京画店等,燕京书画社是其中惟一一家可经销字画的集体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书画还没有被广泛认知,作为涉外旅游定点购物商店,燕京书画社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日本游客对中国书画颇为喜爱,加之当时画家名气不大,作品价格便宜,常常形成抢购一空的局面。30多年之后,这批画家成为了画坛响当当的人物,比如徐希、白伯骅、杨延文等等,也成为了燕京书画社宝贵的资源。
依托于录用返城知青免税的政策,燕京书画社在当时快速成长,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形成了20多个门店,但他们的核心业务仍是收购并销售字画。与之前大面积收购不同,原创、巨制、够收藏级别成为燕京书画社收购作品的门槛。而这些有分量的作品,如今成为了镇店之宝,在收购字画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企业的收藏理念。收藏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机构的根基,支撑着企业的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燕京书画社的品质。
历经36年的发展,从一个塑料大棚到如今的燕京书画大院,从单一的销售字画到聚集了一大批中国画坛艺术巨匠的老字号,燕京书画社的软硬件设施一并发展成为京城有极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燕京书画社举办了林伯墀书画展、周之林回顾展、名家扇面展、陈瑜书法个展、著名歌唱艺术家书法联展、朝鲜当代名家群展等一系列展览,这些展览涵盖了如周之林等老艺术家的精品,也有演艺界人士的跨界联展,还有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的朝鲜画展览,多层面地展示出艺术的魅力,在社会上影响广泛。
书画艺术是中国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书画作品不仅可以展现时代风貌与大众审美的变化,也可以表达各个时代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大大小小的文化企业不胜枚举,燕京书画社能在36年间不断成长壮大,离不开清晰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革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