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油叶”从小众到主流 四年间票价涨了10倍(2)

2015-12-31 08:34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四年前开专场只有100人 12月31日晚登工人体育馆

他们拒绝“民谣”标签

在之前的艺人宣传中,一个合适的“标签”非常重要。比如周杰伦曾被定义为“R&B小天王”、蔡依林后来是“亚洲舞后”,温岚最近在宣传中的标签是“危险系女神”,连内地摇滚界也有“摇滚新教父”、“华语朋克天团”等标签。但“麻油叶”则一直“拒绝标签”。

在谈到“麻油叶”成立的初衷时,马頔表示:“我们只是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组织。没有多崇高的理想,不为取悦任何人,只想一帮人聚在一起好好玩音乐,玩得开心。”

即使到现在,马頔也拒绝标签,甚至不希望把麻油叶的风格划在“民谣”之下。“我们不想给麻油叶准确的定义,做音乐和听音乐都是很私人化的事情,任何风格、定位、标签都是别人说出来的。”

与传统的“专业艺人”相比,包括“麻油叶”在内的整个新一代年轻音乐人都不把音乐当职业,“我们一开始做音乐的心态就不是用来维生,只是用这个东西愉悦自己,填补生活之外的一部分。”

质疑:歌词太矫情?

马頔:我写的是切身体会

对“麻油叶”的批评,很多针对歌词,比如太感性、太具象,表达的事儿太小、太矫情等。对此,马頔回应说,因为年龄关系,“85后”的年轻人生长在一个安稳的年代,自然不会有上一代音乐人对社会变动的感悟。“我写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感悟,是我切身体会的一种感觉,别人怎么解读,不管说矫情还说垃圾,我也没办法。”

四年来从籍籍无名到在工体馆开唱,“麻油叶”们也能正视自己的心态变化。宋冬野坦言:“刚红那会儿我觉得自己可厉害了,都控制不住,想更出风头,希望被人认出来。但过一段时间后,就慢慢意识到这些不是我所追求的,我还是慢慢往前走吧。”

马頔也表示:“刚火那会儿自己心态挺膨胀的,觉得自己特别棒。但也就一阵。之后觉得特别空虚,还是得回归到自己的生活。”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刘珲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