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武侠片承载着社会信息
英雄美人,江湖儿女,武侠一度被称为“成人的童话”。可在电影《师父》一开头,“师父”就想用“徒弟”的牺牲换取名声,“师娘”为了钱才和“师父”在一起。
徐皓峰毫不讳言武侠片的行将没落:“武侠片在过去20年是属于流行文化,现在已经衰落了。我拍《师父》不是要弘扬武侠,是当做现实主义的作品去做。我做的不是青少年的流行文化,是一个成熟思维里的正常故事。我拍的是现实主义的武侠。”
徐皓峰解释,《师父》刻画的不是简单的社会和人性阴暗面,现实主义绝不是简单的社会批判。“我接受的电影教育是现实主义的,深刻的现实主义不是把一个阶层丑化,引发廉价的嫉妒心理;深刻的现实主义一定要做职场分析。”徐皓峰说,“就像美国电影《愤怒的葡萄》,对劳工阶层、小农场主都有深刻的分析。我只不过借用这个方法来写武行,《师父》就是一个典型的职场。”
所以,《师父》武打形态的基本设计是,南方八斩刀对北方单锋剑,规范的武馆比武形态,徒弟完成;以八斩刀迎战北方各类长刀,街头野战形态,师父完成。“短对短,平等较量,徒弟的世界单纯;以短击长,师父面对的是等级社会。”
徐皓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第一部电影,是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的《定军山》。“以前看京剧,最高成就是老生。所以,中国的大众文学其实是一个老生的文化。就像现在的好莱坞,一线男明星都是50岁以上。一个国家的文艺形象如果没有中年人在那儿撑着,是有问题的。”
反观香港人的偶像,无论是李小龙还是李连杰,多是调皮少年,定义是“大家的儿子”,周润发这样的父辈形象,还得缀上撒娇耍宝片段来冲淡;吴宇森、杜琪峰的黑帮片也是类似——电影中的汉子们时而嬉闹起来,时而甜甜一笑。
现在大陆的电影市场,也是青春小生各领风骚数年,但《师父》的主角是一个中年人。徐皓峰说:“如果按京剧的分类来讲,《师父》是老生戏。老生的首要魅力在于有城府,可以带给年轻观众更多的信息——怎么为人处事、办事周全。老生戏一定要承载社会信息,不是非黑即白的阴暗与光明。”
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始,国产大片常被观众质疑:花了那么多钱,却讲不好一个故事;既然肯花上亿元请明星、建场景,为何不花点钱请个好点的编剧?对此,徐皓峰说:“其实花了,甚至价格不菲,但剧组高层一日有闲,上网观片,学了个桥段,于是全毁。桥段不能拼凑,一凑即死。三个好主意凑在一起,一定是坏主意。”
对于自己身兼数职的情况,徐皓峰表示,这可能在大陆比较奇怪,但在欧洲是普遍现象,欧洲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小说和导演双栖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对电影来说,没有绝对好坏,得看结果,用电影说话。艺术一定是感情。当自己头脑发热,最好奇的时候,我才会去拍电影。”
采访的最后,问徐皓峰对自己身份的第一定位是什么?徐皓峰敛去了武人的霸气,慢条斯理地说:“老师。”看来,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青年教师,徐皓峰也是一位真正的“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