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揭秘《师父》背后的江湖(2)

2015-12-25 12:22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我的武侠,不是“装装样子”

武打不再是“戏曲和法术”,要“打得有理,赢得漂亮”

2008年后,“咏春”题材大盛,几乎成了武打片代名词,而2014年《师父》开机时,“咏春”电影已没落。但徐皓峰不在乎:“他人放弃的事,我喜欢做。一是知道了不该做什么,二是死里求活,有挑战快感。”

武打片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兴起,到了上世纪40年代,《如来神掌》一类的“法术武术片”在香港兴旺发达,同期还诞生了关德兴版的《黄飞鸿》系列,继承传统戏曲的打戏形态——上桌子要先翻个跟头。徐皓峰介绍,香港特色武打片的两个源头——法术和戏曲,之后没能产生创造性,在1992年已完成了终极形态。

年轻人不爱看了,于是,日本的剑戟片、黑帮片,好莱坞的动作片、灾难片相继进入中国。以至于到了上世纪90年代,年轻人去电影院就是看美国大片,很少看中国电影。但一位老师跟徐皓峰预言,这只是暂时现象,日后中国电影一定胜过美国大片,“因为中国人需要看中国人”。

可是,好莱坞之后又研发了战地特工打斗的新形态,以《谍影重重》为代表,姿态动作全放弃,以不清晰造成真实感。泰国的《拳霸》系列、印尼的《突袭》系列,也朝着这一方向,呈现各种狼狈与血污。难道东方武技只能以“脏乱差”的方式让西方认同?

徐皓峰的《师父》属于中国观众并不熟悉的武侠片分支“剑戟片”,剑——短兵器,戟——长兵器,二字概括所有兵器。徐皓峰坚持,武打形态要以“打得有理、赢得漂亮”为标准,一招一式,“让武打呈现出古典建筑的理性”。

“我的创作意图是,一个成熟形象的李小龙重打奥义塔。”徐皓峰说。功夫片开创者李小龙的最后一部电影,是拍摄于1978年的未完之作《死亡游戏》。男主角闯黑帮老巢——奥义塔,层层往上打,一层一高手。徐皓峰坦言,《师父》的高潮戏,是向李小龙的最后创意致敬。只不过,竖的奥义塔,变成了横的天津长巷;顽皮少年李小龙,变成了中年大叔廖凡。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