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成就烂片业绩
三四线城市银幕数的扩张,也吸引了大量小镇青年走进影院,县级城市的票房由此不断上升。尤其是在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由于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扶老携幼一起看电影,使得三四线城市票房增速明显。今年首部票房超20亿元的国产片《捉妖记》,其票房中有近八成来自于三四线城市的观影群体。
据业内人士统计,今年上映的《闯入者》《念念》这样的文艺片,近七成票房由一线城市的观众贡献。相反,那些口碑很差的商业片,如《何以笙箫默》《左耳》取得的高票房,近七成来自于三四线城市观众的贡献。这也使得商业片在路演宣发阶段,特意前往三四线城市安排宣传活动,增加小镇青年对影片的认知度,《战狼》便是成功案例。
不过,网友们发现,三四线城市小镇青年的审美趣味,大多令人不敢恭维,越是烂片越受他们的欢迎,对高品质的影片反而不感冒。比如今年在三四线城市票房颇高的《爸爸去哪儿2》《澳门风云2》《爸爸的假期》《小时代4》等,在豆瓣网的影迷眼里,属于百分之百烂俗的片子,但却很符合小镇青年的胃口。有网友调侃,假如一部影片出来后口碑烂,但是有明星、有话题,那多跑跑三四线城市做宣传吧,因为这里的观众相对好骗。
事实上,一些片方为了迎合庞大的三四线城市观众趣味,有意制作品质低劣的影片,专门服务这块新兴市场。而有点艺术追求的片方也识趣地放弃了这块市场,如《心迷宫》根本没去三四线城市宣传,因为觉得小镇青年可能对该片不感兴趣。在刘建峰看来,以后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院线,会放映不同的片子,出现分层竞争。
据相关主管部门数据统计 近六年内地银幕数走势
2010年 银幕约6200块
2011年 银幕约9600块
2012年 银幕13118块
2013年 银幕18195块
2014年 银幕约23600块
2015年 银幕约3100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