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拉高票房拉低审美

2015-12-08 08:0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电影400亿票房背后冷思考

中国电影票房暴涨的背后,离不开院线的疯狂扩张。一线城市的院线竞争越发激烈,三四线城市的院线也开始票房爆发,小镇青年成为拉动票房增长的生力军。不过,看似风光的院线,由于影院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并非是多么赚钱的生意。

漫画/琚理

一线城市新影院盈利难

中国电影票房近十年来呈现跨越式的增长,而内地影院银幕数的增长速度也同样惊人。

2005年中国仅有银幕2668块,而美国银幕数约4万块。近年来,中国银幕数快速增长,很有可能明年底就会赶上美国银幕数。如此爆炸式的增长,跟各个院线“跑马圈地”分不开,使影院竞争空前激烈。“大家觉得影院是掘金行业,都往这里投资,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竞争特别激烈。”保利影业发言人刘建峰坦言,像北京二环至四环之间的商业中心区,都是各个院线的必争之地,影院数量已接近饱和。眼下的通州地区也炙手可热,成为新建影院的抢手目标。

各院线为了争抢地盘竞相报价,导致影院建设成本暴涨,也给影院经营带来很大压力。“七八年前是房地产开发商找影院,现在是十几家影院来竞标,租金水涨船高。”博纳影业市场部经理金波感慨,2005年星美公司创办世纪金源影院时,享受的是“零保底租金”的待遇;2010年博纳影业开一家影院,却花了上千万元租金。如今,房地产商的要价越来越高,要么向影院收取高额租金,要么分走高达25%的票房收入。

目前,在北京城区新建一家影院,一个影厅需投入五六百万元,总投资起码要达到3000万元以上。尽管电影票房在持续高涨,但新影院要想实现盈利却越来越难。院线人士透露,七八年前,一家新影院三年就可收回成本;四五年前开影院,五六年能收回成本;现在,十年能收回成本就已经很不错了。

二三线城市成院线蓝海

近两年来,扎根于二三线城市的大地院线格外抢眼,今年已经杀进全国院线票房排名前三甲。据业内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由于一线城市影院和银幕数增长相对稳定,北上广深四大票房重镇占全国票房的比重也出现逐渐下滑的迹象。相比之下,二三线城市票房增速处于高位,且这些城市里的人群养成了观影习惯。

大地院线近乎疯狂的票房增幅,主要得益于其在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当其他院线在大城市扎堆竞争时,2006年才从广东起家的大地院线却独辟蹊径,在二三线城市排兵布阵。大地院线北京区经理康海涛说,二三线城市的市场空间很大,竞争也不激烈,在这里开影院就避开了大城市的激烈竞争,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大地院线的第一批影院设在珠三角地区,由于票房成绩好,逐步进入长三角地区以及后来的环渤海地区,落脚点依然是二三线城市。近两年,大地院线逐渐扩展到北京、上海,但也主要选择在郊区“填空”。“别的院线以为大城市是竞争焦点,忽视二三线城市,结果让大地院线找到了自己的蓝海。”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认为,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火,二三线城市观众也有观影需求,大地院线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得以独享这块蛋糕。

目前三四线城市特别是一些县级城市,开一两家影院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在乐正传媒咨询总监彭侃看来,一些新兴院线扩张步伐十分明显,中国电影市场想要达到美国的规模,三四线城市等新兴市场将是主要的培育方向。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