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的指环》剧照。
加票 纯粹 自由
10月23日青年竞演单元决赛开场前,评委黄磊走进来看了看说,“大家挤挤,我看还能再进来十个人”,结果就又进来了十多位观众。类似的情景也出现在《樱桃园的肖像》的演出现场,这出戏因为口碑非常好,门票早就销售一空。在一场演出开始前大概二十多分钟时,孟京辉到剧场看了看现场空间比较宽松,二楼还能腾出一些原本被占着的空间来,就现场与导演、舞台监督、组委会协调,临时加售了20张票,卖给门外等待退票的观众。
仅仅用二十多分钟就完成了按常规来说非常复杂的加座举动,由民营企业独立承办的乌镇戏剧节呈现出的灵活性是许多官方背景戏剧节所无法具备的,也使它有了更多可能性。
赖声川认为,乌镇戏剧节与其他戏剧节最大的不同是“人”,“我、黄磊、孟京辉与陈向宏,是凭着对彼此的信任来共同完成这件事的。”其中,最关键的人当属陈向宏,作为出资方的负责人,他为几位艺术家提供了绝对的自由。
乌镇戏剧节采取艺术总监负责制,由不同艺术家轮流担任艺术总监,整个戏剧节艺术方面的工作都以艺术总监为主导进行安排,乌镇旅游方面完全不干涉。因此每一届戏剧节随着艺术总监的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由孟京辉担任艺术总监的第三届,剧目选择就有更多的先锋色彩。在这里孟京辉感受到了极大的自由,“艺术家的疯狂在乌镇是可以落地的。当我说要引进一个剧目时,只要这个剧目质量没问题,大家都会很快通过,不会有人对艺术家的工作指指点点。”让孟京辉高兴的是,目前的票房已经证明,他们不必担心曲高和寡,戏剧节可以做得更纯粹一点。
赖声川、黄磊、孟京辉平时都特别忙,可是每年戏剧节他们一定拿出大块的时间待在这里。作为艺术总监,孟京辉原本只需要做好剧目的邀请和安排就好了,可他连戏剧节海报、彩旗、宣传折页、座位安排都要一一过问,“工作很繁杂,但是很好玩,我是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艺术顾问田沁鑫的新戏《北京法源寺》正在紧张的排练中,可她也拿出了四五天的时间来乌镇,“这是我们自己的事,再怎么忙我也得来。”
赖声川说,第一届乌镇戏剧节举办一个月后,被国内别的城市山寨了一个版本。原本很生气的他,看了那个戏剧节之后,反而不生气了,“因为一看就知道他不会成功。”赖声川说,乌镇戏剧节其实是无法复制的,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如果对文创行业没有极深的理解,是看不懂乌镇戏剧节的,“我们也没有模仿哪个戏剧节,而是专注在乌镇,根据乌镇能够提供什么条件,来决定戏剧节要做什么。”
而孟京辉则认为,有钱和具备乌镇这样的硬件环境的确很重要,但想复制乌镇,还要有人——眼光独到的疯狂艺术家和淡泊名利、实干的组织者。不过,在他看来压根儿不必复制,“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