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乌镇吗?”(2)

2015-10-29 08:2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乌篷船上的表演。

古镇 有梦 微醺

10月22日,《公牛》演出从晚上十点开始,结束时已快零点了,青年导演陈明昊和演员没有急着回住处,而是步行去了西栅大街的深夜食堂吃夜宵。

午夜的西栅景区没有了游客的身影,店铺的门也都关了,显得静谧许多。可走进深夜食堂却是另一番景象,里面坐满了刚看完戏的观众和演完戏的剧组,大家都聊得热火朝天。陈明昊和演员刚坐下,就有观众拿着《公牛》的海报过来找他们签名。

“从剧场到深夜食堂或是黄磊的似水年华酒吧,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可以找到一个地方继续谈天说地,能够延续从剧场出来时那种兴奋和感动。”陈明昊连续三年来乌镇戏剧节,虽然每次身份不同,但都能找到那种恣意撒欢儿的感觉。第一届乌镇戏剧节,他参加的是青年竞演单元,并凭借短剧《巴巴妈妈》一举夺得最佳戏剧奖;第二届他变身演员,分别出现在赖声川和杨婷的戏里;今年,他用第一年获得的奖金又添了一些钱,制作了新剧《公牛》,希望横冲直撞的“公牛”与静美的乌镇产生一种戏剧冲突。这头“公牛”还真有那么一股冲劲儿,几场演出的门票全部卖光了,组委会不得不临时加票。

“在乌镇可以整整十天除了看戏就是演戏,让生活变得简单、纯粹,找到了梦想中那种晕乎乎的特别幸福的感觉。不管明年有没有戏,我也一定还要再来!”陈明昊说这番话时,整个深夜食堂似乎都进入一种微醺的状态。

乌镇戏剧节让陈向宏的梦想也提前实现了。今年8月,他去日本观摩铃木忠志创办的利贺戏剧节时,刚向两个韩国艺术家介绍自己来自乌镇,对方就提起了乌镇戏剧节。一位国际知名戏剧评论家如此评价道,“乌镇完全可以与爱丁堡戏剧节媲美。”

其实,陈向宏与几位发起人当初的梦想还是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将乌镇戏剧节打造成一个国际知名的戏剧节,没想到这个目标在第三年的时候已经变得触手可及了。更没想到的是,还有意外收获——乌镇戏剧节成为了一些国际戏剧节的选戏平台。去年孟京辉的新戏《女仆》在这里演出后就接到了去巴西参加戏剧节的邀请,今年波兰羊之歌剧团的《樱桃园的肖像》演出一结束,有好几个国际戏剧节的选戏人去邀请他们,陈明昊的《公牛》演出结束后也有国外戏剧节伸出了橄榄枝。

今年不用担任艺术总监,赖声川身上的担子少了许多,终于也可以轻松地坐在剧场看戏了。回忆起第一届乌镇戏剧节,他对当时的紧张还记忆犹新。当时组委会邀请到著名的欧丁剧团前来演出《鲸鱼骨骸内》一剧,剧团负责人在演出前表示,如果演出期间台下有观众使用手机,就将中止演出。虽然欧丁的要求非常严苛,但在世界各地都从未发生过中止演出的事,大家也都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在乌镇。《鲸鱼骨骸内》演出前,赖声川、黄磊他们格外紧张,站在剧场外一个一个地叮嘱观众要把手机关了,为了确认关机,他们甚至先和观众合影,再盯着对方关机。“我从来没有那么紧张过一场演出。”赖声川说,在他从事戏剧的几十年间,乌镇那场演出都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幸运的是刺耳的铃声当晚没有响起,欧丁剧团后来还应邀参加了第二届戏剧节。今天乌镇戏剧节已然成为国内剧场演出秩序最好的地方,《尼伯龙根的指环》长达七小时的演出,没有响起一声电话铃,偶尔有一两个观众拿起手机拍照,只需稍加制止他们就会作罢。

好的环境,吸引了更多好的剧团。孟京辉说,因为有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今年再邀请剧目时非常顺利,受邀的国外艺术家都表示要努力排出档期来乌镇,而且给出的价格也非常合理,没有漫天要价的问题。而三年前,赖声川在第一届乌镇戏剧节邀请国外剧目来演出时主要拼“脸”,那些剧团和知名导演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乌镇,完全是因为对他的信任才接受了邀约。

责任编辑:纪敬  作者: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