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记者探班:评剧《母亲》以情动人

2015-08-31 09:31 千龙文化

打印 放大 缩小


排练中导演张曼君在给“邓玉芬”的饰演者王平示范动作


评剧《母亲》第五场“认子”剧照

千龙网北京8月28日讯(实习记者 张嘉玉)继华北五省市巡演之后,8月27日、28日,评剧《母亲》回到北京,在中国评剧院上演。对于此次演出,《母亲》的主创表现得从容淡定。导演张曼君更坦言“很放心”,希望《母亲》能在现场演出中与观众沟通互动,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

“认子”桥段情节感人

评剧《母亲》演出后,第五场戏“认子”因情节感人获得不少网友的赞许。

在“认子”这场戏中,日本人将村中所有青年男子集合一处,让每位母亲一一认领,要找到隐藏的八路军将其处死。当大儿子永全和八路军小郭都被日军捆绑起来,邓玉芬在激烈的情感矛盾中最终认下了八路军战士小郭,而踉跄对自己的儿子唱道“莫怪大婶我狠心,将心比心想一想,天下娘哪个没有爱儿心……远乡的陌路人啊!”。

导演张曼君在处理这场戏时特别注重人物的情感表达,以情感带给观众心理上的冲击,她说:“这种(典型英雄)事件在某种方面来说,在戏剧上并不太典型、不会产生很大的悬念,两个儿子并置,我们观众明明知道邓玉芬一定会保护这个八路军,一定会,在这种没有悬念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让她此时此刻的情感、希冀、痛苦、挣扎展现出来。”

“演这个戏我就是觉得特别地累心。”说起这一虐心情节,剧中邓玉芬的饰演者王平谈道,“有大段唱腔来表现这种情感宣泄,我刚开始学唱腔的时候,就特别受不了,连学唱腔的时候都是泪流满面地在学。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拿过一本小说看到这样的情节,你都会落泪的,更何况作为演员,要亲身去体验这样一个人物的内心。”

除了第五场“认子”以外,剧中“喜鹊疯癫被鬼子乱枪打死”、“为保护群众小仔被捂死娘怀”等情节都令人揪心。

伟大英雄形象落地“母子情”

戏中人物和桥段触动人心,而本部戏的编剧锦云亦是对那段战争岁月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出生在抗日战争的年代,冀中白洋淀边,写这个戏实际上是写我的童年,写我的故乡,写我的亲人,写我的父辈。”锦云说。

锦云儿时看到的第一面国旗是日本国旗,听到的第一首歌曲是抗日民谣,他曾亲眼看见日本士兵用木棍打他的叔伯乡亲,童年伙伴的爸爸亦是被日本人砍了头……这些都调动了他写这部戏的感情。

剧本构思时,他没有选择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来表现抗日战争的年代,而是选择通过塑造人物刻画“母子情”来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以及战争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剧中的战争、儿子的牺牲发生在母亲的回忆中,夹杂着母亲内心复杂而悲愤的情感。

“人什么相通的呢?就是情感。母子情也罢,夫妻情也罢,这种情感大家都是共通的,如果这种情感做到了位,做到了细腻,他肯定是会感染观众的。”王平说道。

一批80后青年演员参演

评剧《母亲》除了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刘锦云、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曼君、国家一级演员王平等一线艺术家“坐镇”之外,也启用了8名青年演员来饰演剧中老汉、儿子、八路军小郭及少女喜鹊等角色。他们当中年纪最轻的28岁,最长的33岁,是中国评剧院新一代的青年演员。

据中国评剧院副院长侯红介绍,中国评剧院成立至今走过60个年头,一直秉持“一棵菜”的剧院精神。老、中、青演员就像一棵紧紧包裹着的蔬菜团结一致,同时中国评剧院非常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工作。

饰演小仔的盖学泉告诉记者,他在参与这部戏中收获良多,“首先很荣幸能跟张导排戏,排这个戏确实收获也很大,尤其我的角色是一个灵魂,捕捉不到他的年龄感,最后一场我才出生,但是从第一场就在场上,像一个主持人穿插在整个戏的过程中。”

而饰演少女小喜鹊的王婧也说道:“这个角色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比较过瘾。”天真的小喜鹊在被日本人催残后精神错乱,这是王婧首次在舞台上尝试去呈现这样爆发疯狂的人物状态。

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对80后青年演员很肯定,说:“通过他们精彩的表演,能够看到评剧的希望和未来。”王亚勋告诉记者,评剧《母亲》在京演出结束后还将于9月1日、9月2日在山西大剧院演出两场,并于年底完成60余场的演出计划。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张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