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_千龙网
  • 一枝塔影认通州

    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西侧的西海子公园最早形成于1936年。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老城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已经85年高龄的西海子公园旧貌换新颜,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园林绿化新地标。曾经,漕运盛景、万舟骈集。

  • 路县故城发现大规模冶炼遗存

    在大运河沿岸的汉代路县故城,发掘了局部城墙、城壕和城内道路,以及城墙外西南、南部和东南部遗址区,面积约36000平方米,初步掌握了路县故城城址的范围、形制、构成、始建年代和废弃年代等情况。

  • 御窑金砖的“成器”之旅

    御窑金砖烧制、运输和铺墁安装的历程,相隔千里。制砖主要在江苏苏州,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输到北京通州皇木厂,然后在北京城的皇宫里进行铺墁使用,这就是“南砖北墁”。

  • 通运桥:车辙可见当年忙

    古朴、沧桑、洁净的桥面用一块块大石拼砌而成,上面清晰可见的车辙书写出古时这里运输的繁忙;数十尊历经岁月洗礼的石狮子屹立在石栏杆上。其两侧护以石栏,一色青砂岩。

  • 两座潞河书院:耕读传家 会通中西

    通州作为京东门户,随着西学东渐,在北京率先接受、吸收了西方新式教育思想,成为北京近代教育的发轫地之一。潞河中学是中国最早开办的新式学校之一,为封闭已久的国人打开了一扇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门。

  • “运河之子”刘绍棠情系乡土

    刘绍棠是最像作家的作家,其文学价值却被严重低估。“他开辟了中国文学一种极具特色的乡土叙述模式,以致敬的姿态写乡风、乡俗、乡情、乡景,把乡土诗意化、传奇化,即便到今天,他也是北京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

  • 白浮泉:大运河的最上源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评价:“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2013年,大运河白浮泉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北京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顶梁柱”

    为了让更多市民领略运河文化的魅力,北京市将打造七大运河文化展示区,分别位于白浮泉、颐和园、万寿寺、什刹海-玉河、通惠河沿线、通州古城、城市副中心。在该地区,通过整体保护恢复遗址遗迹,促进被占用、闲置的遗产向公众开放。

  • 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

    因为写作长篇小说《北上》,这几年有意识地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断断续续走了一遍,这一路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改变了我对运河的很多想法。确是“绝知此事要躬行”。

  • 细数大运河“北京段”上那些深藏不露的古刹

    运河沿线一批“隐形”文物,也通过科学考古现身。市文物局主持在大运河白浮泉、玉河故道和路县故城等9处遗址点考古,随着古闸、堤、桥、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重现天日,进一步增强了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可信度,丰富了文化内涵。

  • 燕京最早的这条运河,为何受到萧太后青睐

    如今,萧太后河朝阳段成为滨水历史文化风景区。自西向东设置运河怀古、古都溢彩、马家湾之忆、田园鱼跃4个景区,樱柳映堤、曲桥清州、卧牛问溪、云塔浩淼、磨坊话夕等22个景观节点分布其间。

  • 小楼烧鲇鱼 一味炒百年

    烧鲇鱼只选鲇鱼中段,或连刀,或切块,在绿豆淀粉里裹匀,用香油红烧,通过三炖三烤,然后加青蒜等辅料,熘炒勾芡出勺。端上桌时,色泽金黄,入口只觉外面香酥、鱼肉鲜嫩、加上青蒜的香味,真是鲜美无比。

  • 糖火烧好吃不贵,人气不输网红

    新鲜出炉的糖火烧,外形扁圆,呈深棕色,散发着浓郁的麻酱、红糖、桂花的香气。吃在嘴里香甜味厚,营养丰富,芝麻酱和红糖调和有温补的药用功能。

  • “咯吱”脆,来自运河码头的小吃

    据说京杭大运河开漕之际,船工们从山东带来酥脆的煎饼,但日久受潮,煎饼变得皮软,入口不爽。有心的人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油炸,食之香脆,长久不变质。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展现新时代大运河的新风貌,拟于12月24日至12月30日由山东、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河南等七地联合组织开展“千问千寻大运河”网络主题活动,北京站拟定以线上活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