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王府里的学校:古色古香的前尘往事(2)

2017-03-01 09:0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王府里的学校

2、二十四中曾为睿亲王新府

说起睿亲王多尔衮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因战功显赫而被封为“皇父摄政王”,其王府位于东华门外原明代的“东苑”重华宫内,就是前文提及的老睿亲王府。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成宗义皇帝”,因其无子,顺治帝特命豫亲王多铎之子多尔博过继给他,可谓是荣耀至极。 但是好景不长,因多尔衮生前树敌太多,死后,他的政敌们开始揭发多尔衮生前的种种罪状。最终顺治帝剥夺了给予多尔衮的一切封号,并掘毁其坟墓,多尔博也被敕令归其本宗。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才为多尔衮“翻案”,恢复多尔博一支睿亲王的封号,此时继承睿亲王的是多尔博的后代淳颖。当年多尔博归宗后搬到了石大人胡同空出来的原端重亲王府邸居住,由于原有的睿亲王府已于康熙年间改为喇嘛庙(今普渡寺),因此老端重亲王府便被更名为睿亲王府了,这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睿亲王新府。这座新府规模极盛时有房屋五百余间,中路为主体建筑,西路为花园,东路则以祠堂和府内太监、下人住所为主。

睿亲王家族有两个人值得在这里提上一笔。其一是淳颖的曾祖父塞勒,这是位脾气十分耿直的王爷。康熙年间废太子后,皇帝命群臣议论新太子人选,当时八王爷(胤禩)觊觎皇位,通过活动买通了不少人,这时塞勒拍案而起,直接在朝堂上喊道:“惟有立雍亲王(即后来的雍正帝),天下苍生始蒙其福也。”后来雍正帝即位后,虽然表面上批评塞勒当时的言语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但暗地里还是非常赞赏他的忠心,不过雍正皇帝还是劝诫他今后少说话。塞勒自然也领会新皇帝的意思,自此之后,醉心于自己的爱好——饮酒,甚至终日喝得酩酊大醉,以至于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醉公”,朝阳区单店附近还留有“醉公坟”的地名,就是因为塞勒的墓地在此而得名。

其二便是末代睿亲王中铨,这位王爷是一位十足的“败家子儿”,唯一的长处就是吃喝玩乐。民国四年(1915年)他承袭了睿亲王的封号,开始和弟弟中铭过起花天酒地的生活,甚至互相之间“斗富”。两个人比着盖洋房、修花园,甚至给王府的每个房间都安上了当时最先进的电话,算是把最前卫的科学技术普及到整个王府。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拿着钱到外面赌博,基本都是输得精光才回到家里。时间不长,便把睿王府这点老底儿花光了。没有了钱,他们就典当房屋,这座睿亲王府被他们卖给了几个北大毕业生。

当时,这几位毕业生利用府邸的房屋,开办了一所私立大同中学,在当时的北京城颇有名气。而中铨哥俩儿在卖掉王府后仍然难以维持生计,便动起了自家祖坟的主意。最终中铨因“偷坟掘墓”被判七年有期徒刑,在监狱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后来府中建筑屡经拆改,渐失原貌。1949年后,大同中学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3、循郡王府见证一段教育往事

循郡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名爱新觉罗·永璋。他的母亲是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苏佳氏。去过清东陵的读者,如果参观安葬乾隆皇帝后妃的裕陵妃园寝,会看到一座颇为壮观的城楼式建筑,这便是纯惠皇贵妃地宫入口处的方城明楼。清代建有方城明楼的贵妃墓葬只有三座,其余两座是对乾隆皇帝有抚育之恩的康熙帝的两个妃子,由此可见苏佳氏地位之高。但永璋的命运并没有因为生母的高地位而一帆风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的原配皇后富察氏(即孝贤纯皇后)去世,当时才十三四岁的永璋在皇后的丧礼上没有表现出哀痛,这惹恼了乾隆皇帝,永璋也因此被严厉斥责。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年仅二十六岁的永璋去世,他被追封为循郡王,其生前只有一子,但未命名即夭折,因此十六年后,其弟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子绵懿过继为嗣。但由于循郡王并非是铁帽子王,因此绵懿承袭的只能是降一等的贝勒爵位。此时,绵懿开始在方家胡同按照贝勒府的规制修建了循郡王府。颇具戏剧性的是,继承了贝勒爵位的绵懿,其姑姥姥,正是当年永璋没有“充分寄托哀思”的乾隆帝的原配皇后:孝贤纯皇后,有时候历史就是一种巧合吧。

绵懿之后这座府邸经历了奕绪、载迁、溥葵三代,1926年溥葵去世,因为无子而由其弟溥荃之子毓椮承袭辅国公爵位。清末的状元外交官洪钧曾在这里租房子寓居过一段时间。

到了民国,循郡王府周边逐渐演变成了一片“文化区域”。首先是1906年在循郡王府西侧成立了京师公立第二十七小学堂;后来其东侧的原国子监南学旧址于1917年迎来了由广化寺迁来的京师图书馆;而循郡王府本身则在1928年夏天迎来了自东四炒面胡同迁来的平民中学。

京师公立第二十七小学堂后来更名为第十七小学校,1918年,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19岁青年成为了这里新一任的校长,他就是后来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十七小学校更名为北平市立方家胡同小学。

而平民中学则在入驻循郡王府后,更名为北平市市立第五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英千里和沈兼士两位先生的协调下,第五中学从循郡王府迁出,移至今天的细管胡同校址,1949年后更名为北京市第五中学。五中迁出王府后,空出来的校舍由女二中使用。1963年,女二中再次迁出,移至东直门内北顺城街,1968年女二中开始招收男生,1980年女二中更名为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校名沿用至今。

女二中迁出后,循郡王府一度为143中学(今国子监中学)校舍和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2011年,方家胡同小学完成了校址置换,循郡王府再次成为学府。随着东城区北京五中教育集团的成立,曾先后在循郡王府办过学的北京五中、国子监中学以及方家胡同小学成为了一个大集体,共同见证了这座古老郡王府的教育之路。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