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掌柜实说丰泽园沉浮史

2016-03-15 09:59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传奇大掌柜实说丰泽园沉浮史

作家黎莹先生编著的长篇小说《栾蒲包与丰泽园》经过单田芳先生改编成新评书,已广为流传。该书以北京丰泽园饭庄的发展历史为背景,以该饭庄的创始人栾蒲包为中心人物,将一茬茬呼风唤雨的历史事件拉上了丰泽园的饭桌。最近又随着电视剧《传奇大掌柜》热播,老字号丰泽园再次走红京城。

44
丰泽园旧貌

中国的菜系实属20世纪才出现的新词。但在历史上却有“帮口”之说。所谓“帮”,指的是饮食业从业者的地域性,即“行帮”;所谓“口”,是指地方口味,即地方风味特色。如“鲁帮菜”、“川帮菜”等等。其中,山东的鲁菜不仅闻名胶东,而且曾轰动京师。早在明清时期,鲁菜就进入了皇宫御膳。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北京的大饭馆以山东馆的历史最为悠久,而山东馆从事烹饪的有“两帮”,一为“福山帮”,一为“济南帮”。

据1984年张友鸾先生为《中国烹饪》撰写的文章介绍:“五六十年前,北京有名的大饭庄,什么堂、楼、居、春之类,从掌柜到伙计,十之七八是山东人,厨房里的大师傅,更是一片胶东口音。”这“一片胶东口音”如实地道出了“福山帮”在北京餐馆业中的重要地位。北京餐饮业有“八大楼”、“八大居”和“十大堂”之说,这些楼、居、堂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福山人经营的。

而在《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写道:“在北京的山东风味名餐馆有30多家,但以丰泽园饭庄名气最大。该店建于1930年,几代名厨掌灶,所制菜品清鲜脆嫩,卓尔不凡,尤以清汤、奶汤菜冠名全市。”

开业之初 丰泽园一度成为京城餐饮“行业领导者”

丰泽园饭店位于前门外珠市口西大街83号,是京城经营正宗山东风味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它开业于1930年农历八月中秋节。最初是由北京虎坊桥大街上,号称北京“八大楼”之一的新丰楼的堂头儿栾学堂、陈焕章等20多位师傅,在同德银号经理姚泽生、西单商场经理雍胜远出资5000元扶植下,选择煤市街67号(老门牌)开办的,东家是姚泽生等人;领东掌柜的是栾学堂。

煤市街67号(老门牌)是一座四进院建筑,原址是济南春饭店。据说在开业前,姚泽生召集股东们在中南海的“丰泽园”共议开张事宜,西单商场经理雍胜远邀书法家李琦参加。李琦提出就以“丰泽园”来命名该饭庄最为合适,丰泽二字象征菜肴丰饶、味道润泽之意。得到大家一致同意,随即由李琦书写了匾额。

然而,要在当时名店林立的煤市街开饭庄谈何容易?在这条街上早已有了泰丰楼、致美楼、百景楼、致美斋等闻名京城的饭馆、饭庄。而刚开张的丰泽园饭庄,定位就是要走高端路线,以服务上层人士为主。因此,一开始就从餐厅的布置上煞费了苦心。各房间的座椅依时令更换,冬绒夏藤;餐桌的台面四周镶嵌白银;台面上使用的是康熙、乾隆年间的彩花酒器;餐具是清一色的银器。如果同时开席,可以摆开五、六十桌席面(每桌8人),可供400多人同时就餐。

一开业,丰泽园由原新丰楼的名厨,擅长济南菜的陈焕章、李正心、冯成礼、郑福祥等名厨掌勺,6位堂头(负责经营管理、店堂服务和宴会安排)中有5位是福山人。开业伊始的丰泽园将“福山帮”和“济南帮”的风味同时并举,这在当时的北京由山东人经营的大饭馆中是独树一帜的。

丰泽园饭庄的菜肴选料纯正、精致,操作更是讲究,每个菜都做到色、形、味俱佳。肉菜有炖肘子、炒肉片、滑熘里脊、四喜丸子等拿手菜;海味菜有烧海参、酱汁活鱼、烩乌鱼蛋、酥炸鱼条等名菜,此外,像红扒熊掌、鸡茸银耳、油爆肚仁、红烧鱼翅、干烧鲫鱼等,也受到顾客的称赞。

开业之后,丰泽园饭庄一度雄居京城各大饭庄之首。后来,就连上海、天津、南京、开封等地也相继开起了丰泽园饭庄。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王兰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