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不凡 百鲜都在一口汤
当时在北京都讲究吃山东风味的饭菜。山东风味的饭菜馆子,规模小的叫饭馆,大的叫饭庄。饭庄分两类,一类是只承接婚丧嫁娶,包办酒席,不卖散座,这类饭庄,被称为“冷庄子”。另一类是既包办酒席,也卖散座。丰泽园饭庄就属于后一类。
由于丰泽园充分发挥了将鲁菜的两大风味菜兼收并蓄、将精华融一体的优势,因而誉满京城,一时间成了北京最著名的鲁菜馆。各界名流纷至沓来,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其中就有曹锟、段祺瑞、吴佩孚、韩复榘、张学良、傅作义、张自忠、梅兰芳、荀慧生、谭富英、尚小云、程砚秋、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施今墨等社会各界名流,到此品尝风味美餐。由于这些要人名流的光顾,更使丰泽园名声大作,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北平沦陷时期,市面经济萧条,多数饭馆、饭庄生意不振,甚至像便宜坊老号这样的饭庄都难以为继,纷纷倒闭,而丰泽园饭庄却因为善于经营调整,适应时局变化,再加上它的知名度的确是高,所以照样生意兴隆。四十年代初,丰泽园又请来了名厨、原东兴楼胶东菜的师傅郭有忠、王明理、康文明等人。
日本投降后,丰泽园饭庄为了做得更好,又从东兴楼、泰丰楼、同春楼、安福楼请进了一批福山籍的名厨高手,堂头增加到了8位。这时丰泽园所烹制的菜肴,不但选料精细、操作严谨,而且注重刀法、讲究火候,擅长爆、炸、炒、扒、熘、蒸。尤其是烹用汤的调制堪称一绝。清汤、奶汤,是丰泽园制作许多菜品必用的辅料,他们调制出的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故有“百鲜都在一口汤”之说。
几经沉浮 毛主席曾请丰泽园师傅掌勺
而到了1946年以后,丰泽园虽然依旧顾客盈门,可丰泽园股东会的股东们却因分红不均,而导致劳资矛盾加剧,直到闹得曾经一度停业,直至北平解放前夕丰泽园都生意冷清。
新中国成立之初,丰泽园得到了政务院典礼局的支持,北京市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曾指示有关部门要扶持丰泽园饭庄,并提出“丰泽园不能倒闭,要保持风味。”1950年9月,政务院招待参加国庆节的各民族代表,部分餐宴就是由丰泽园饭庄来承担的。1952年,由国家出资,丰泽园与市商业局实行了公私合营,成为北京饭庄业实现公私合营的第一家,与此同时还扩大了营业面积。
1954年5月,北京市商业局将丰泽园移交给北京市旅店公司经营,所持的公股资金作为政府资金继续使用。丰泽园的生意进一步发展,随之又请来了牟常勋、王世珍、孙茂丰、朱家德等名厨。这里不仅成了知名人士聚餐的地方,而且也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宴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刘少奇、周恩来、彭真等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这里设宴招待国内外宾客。曾经光顾丰泽园的重要客人有胡志明、西哈努克、田中角荣、布什、科尔、基辛格、洛克菲勒、李政道等。爱国民主人士、文化戏曲界人士如张治中、邵力子、李济深、溥杰、程砚秋、谭富英、徐悲鸿、陈半丁、李苦禅、张大干、李可染等等。毛泽东主席在家中接待贵宾,也经常请丰泽园的师傅去掌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