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十年磨一“建”: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作者宋贵伦

2019-03-03 10:2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亲历北京十年社会建设感谢这段人生经历”

北京的居民出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就能找到餐饮、购物、娱乐、医疗等各种身边便民服务机构。——从2010年到现在,北京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正在逐步扩张,计划2020年基本覆盖全市。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长期活跃在一线、为居民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社区工作者总量已达到6万多人,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人员达2.7万余人。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原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北京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的新著《十年磨一“建”: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出版发行,分为上、下两册。这本书可以说是北京市十一年社会建设工作指导精神的浓缩。北京青年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宋贵伦教授进行了专访。

11年磨砺

从“皮包工委”到大单位

记者了解到,全书收入180多篇文稿、110多万字。这些文字,是宋贵伦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北京市社会办主任岗位11年逐步积累下来的。

“理论和实践的甜果,是要靠多年的苦水来浇灌的。我感谢北京市委市政府给了我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宋贵伦说,他从2007年10月开始任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到2018年10月卸任,整整11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很辛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乎无休息日,也很少按时下班回家;但也很充实,从开始的“光杆书记”“皮包工委”,到形成一个大单位、一支大队伍、一项大事业,从不知社会建设为何物,到取得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

回顾10年

北京社会建设经历五阶段

全书分成五篇、五个发展阶段,是中国特别是北京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是按历史发展逻辑体系编辑的。

2007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成立,这是国家和北京市的社会建设工作新起点;2008、2009这两年,重点围绕起草北京社会建设系列文件开展工作,并初步形成了基本工作思路。

2010年7月,《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出台,推出了28项创新举措。首次提出了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和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的新举措。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于2011年10月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该规划是我国第一个社会建设五年规划,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2013年到2016年,宋贵伦具体主持起草了《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两个文件。这期间大力开展了网格化体系建设,明确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网、城市管理网、社会治安网全面覆盖、“三网”融合、一体化运行。

2017年到2018年,围绕北京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建设、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社会建设以及回龙观地区社会治理提升的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诞生。

告别兼职

社工形成专业人才队伍

在谈到北京的社区建设时,宋贵伦说,从2008年开始,实现了社区工作规范化,解决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用房问题,按照350平方米以上标准,使3100多个社区达标率由不到15%达到100%。从2010年开始,推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到去年底,覆盖率达90%以上。从2011年开始,推动社区网格化体系建设,三年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目前正在推动多网融合、一体化运行。从2012年开始,又启动了老旧小区自治和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

十年前,社区工作者队伍还是退休人员兼职组成的,待遇较低。几届市委市政府在十年中五次大幅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从当初的平均每月800多元,增加到每月8000多元,达到了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同时,持续实施社区工作者万人培训工程,到去年底,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6.28万人,2.7万余人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

责任编辑:袁帅(QN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