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中国(1) (2)

2017-07-04 10:3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手记五:历史

《中关村笔记》有两个贯穿的人物,一个是冯康,一个是柳传志,这个选择本身代表了我对中关村的看法。他们天然构成了中关村的基石与厦宇,甚至可以互映,有多深的基石就会有多高的大厦,从大厦的高度可以看到基石的深度。当年科技人员下海,办公司,冲击的是科技体制,而不是科学本身。中关村的概念绝不仅仅是高科技企业,企业家—现在一提中关村似乎就是这样。中关村有着百年的教育资源,有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等30多所国家重点大学,有200多个国家级研究院所、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如果认为中关村只是高科技企业或企业家,那就太小看中关村了。

联想至今保留着中国科学院30%的股份,与当年周光召院长号召的“把总数不超过20%的研究人员集中于基础研究,让大多数人去搞应用科学研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投向市场”无疑是一种并非完全巧合的对应。且不说这是对基础科学与黄金分割理论的认同,从象征意义上也恰如其分。每每提到周光召院长,柳传志都会从企业巨子固化的表情中呈现出一种梦幻的有如时光的东西,并油然生敬。柳传志特别强调周光召与科学院对联想的作用,没有当年周光召“黄金”般的改革,与科学院一贯的开明放手支持,就没有联想。不要强调我个人,要强调一下科学院和周院长,30年了,是时候了,柳传志说。

采访柳传志感觉像面对一部中关村完整的历史,没有偏颇,充满理性,智慧,温和,明晰,平易又深远。很难想象他曾光着膀子、蹬着三轮车在大太阳下挥汗用力,难以想象竟然是天桥式的三轮车为中关村立下汗马功劳。中国的超幻往往就体现在一个人不同时段的样子,似乎不是同一个人,但又是。

同一个中关村,又有天壤之别。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