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中国(1)

2017-07-04 10:3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序曲

“让万润南来承包计算所,这不是在我的头上插一根鸡毛,把我拿到街上给卖了吗?干脆,还是我这个所长来承包计算所吧,我不解雇任何一个人,就算在大街上摆摊修自行车,我也要养活这1500人。”

1985年夏天,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给上级打报告,颇有些激愤地说了上述一段话。报告很悲壮,透露出某种压力,像在悬崖边上发出的最后吁求。时代是怎么前进或推动的,从中也可看出一点端倪。那个夏天格外炎热,高温热浪一个接着一个袭击着北京,而曾茂朝的报告也源于另一种热浪:科技体制改革。此前几天,科委一名负责人召开大会,宣布了若干项异常凌厉的改革具体步骤,当时已名声大噪的四通的万润南也在场,负责人笑着扭过头问万润南,你们敢不敢承包计算所?万润南毫不含糊地说四通有能力承包计算所,事后又放出风声,若他承包计算所,他将把90%人员遣散。这个一问一答激怒了曾茂朝:“我不解雇任何一个人,就算在大街上摆摊修自行车,我也要养活这1500人。”

彼时中关村风起云涌,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为代表的“两通两海”风生水起,在科学院,在中国,掀起巨大波澜。科研院所不再是象牙之塔,科学技术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产品,简单地说,以前等项目做项目交项目的日子过去了,国家将减少对科研院所的拨款,有些院所要自己养活自己。具体到曾茂朝的计算所,有消息说这一年财政拨款将锐减20%,五年后甚至将全部取消。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计算所的1500名员工别说科研经费,连饭碗都成问题。

改革如此激进,谁也没想到。那天现场的场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异常冷峻,虽天气热浪滚滚,心里却寒潮阵阵,更多的人面面相觑,脸上有一种麻木的冷淡,同时觉得不可思议。时代的激流如此迅猛,许多人还转不过弯来。“文革”十年浩劫,一场全民族的灾难,好不容易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人们想得最多的是把损失的十年时间夺回来,赶快回到实验室,回到过去,回到“文革”以前,好好做研究,勇攀科学高峰。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动乱,好不容易迎来这样大好的时光,怎么斗转星移,又出现了另一重天—“两通两海”构成的天?没几年中关村已不是安静的象牙塔的中关村。一个回国考察的华侨来到中关村,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中关村大街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通的铁皮房子,里面是木头的,外面包着铁皮;楼下卖元器件,楼上坐着万润南、沈国君、王安时。接下来是信通、京海、科海的招牌。老华侨觉得这景象新鲜,但中关村更多的科技人员可不觉得新鲜,每天看着变化甚至不愿正视,只是侧视,视而不见。

但事实却是严峻的,你不变都不行,对计算所来说,首先来自军事部门的研究计划没有了,接着上面拨下来的资金大幅减少,所里1000个科技人员和500个工人闲着没事做,寝食难安。另外再看看计算所的仓库,曾引以为豪的大型计算机,研制出了一台又一台,凝聚了上千人的智慧、心血与时间,除了一堆获奖证书陪伴着它们,从未批量生产过,也完全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所长曾茂朝感到一种双重的痛心,改是要改,不改不行了,但是怎么改?就是承包吗?像农村包产到户?这是科学院,不是农村。

曾茂朝的报告落到了周光召手上,周光召本人是一个科学家,又是科学院的副院长,管理者,20世纪80年代初曾出国学习,先到美国,后到欧洲,在明白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之后,回到中关村,主持中国科技改革。

中国大势,必须改,这是肯定的,周光召首先从大处落笔,尊重了事物的黄金分割原理:把总数不超过20%的研究人员集中于基础研究,然后让大多数人去搞应用科学研究。所谓“应用”,就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投向市场。周光召看到曾茂朝的报告把他找来,告诉曾茂朝,他仍将拥有他的研究所和技术人员,让万润南承包的话不必当真,这给曾茂朝与计算所的所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周光召同时也要求曾茂朝必须改革,不能“等靠要”,要为研究成果寻找出路,把它们转化成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

这些曾茂朝不反对,完全接受,而且,事实上曾茂朝并非毫无准备。中关村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大潮他也不是没有应对,只是比较稳健—一个科学家怎么可能不对事物有所反应?也怎么可能不稳健?曾茂朝嘿嘿一笑,煞有介事地悄悄告诉颇为儒雅的风度翩翩的周光召副院长,他的计算所为了应对今天的局面,实际上去年11月就已办了一家公司,是他先期“埋下的一支伏兵”,办公司的人是所里的柳传志。周光召大喜,让曾茂朝告诉柳传志立刻来见。这样一来曾茂朝却有点慌,因为柳传志的公司成立不久就挨了“市场”一记闷棍,所里投的20万元启动资金一下被骗了十几万元,正陷于困境,找不着北。

柳传志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见了周院长,信誓旦旦。

高潮

20年后,2004年12月8日,星期三,上午9点10分。

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原定上午9点,推迟了10分钟,当风度翩翩一脸笑意的已是联想董事局主席的柳传志出现在北京五洲大酒店,各路嘉宾,媒体记者,“长枪短炮”对准了聚光灯下的柳传志,无论记者还是嘉宾都清楚地知道柳传志将创造历史,现场所有人都将见证历史。柳传志带有歉意而又不失风趣地对着无数话筒与镜头说:一般来说,头大的婴儿会难产,所以我们今天来得稍微晚了点儿,抱歉。柳传志的声音清晰,抑扬顿挫,使这一时刻几乎类似一个政治的时刻,历史上这样的时刻太多了,人们很熟悉,但又不是政治时刻,因此带来了陌生感。

虽不是政治时刻,却又是一个标志性的全球化的时刻,某种意义上又超越了政治。柳传志宣布:联想集团以总价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的全球PC业务。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出任联想集团新CEO,杨元庆则任集团董事局主席。下面爆发出风潮一样的掌声、欢呼声和口哨声。当柳传志说到收购的业务包括IBM全球台式及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业务,甚至还涵盖了研发和采购时,掌声与口哨声此起彼伏。

此前几个小时,12月8日清晨5点,谈判还在进行,这也很像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谈判,总是在几乎最后一分钟达成协议,熬了两个通宵的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松在结束了与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的越洋电话会议后,长长地舒了口气,联想的首席财务官刚刚在收购交易书上签了字。

这一天,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也在访华,而12月8日是一个让这位全球首富黯然失色的日子,聚光灯不是在他身上,全世界的目光在五洲大酒店。

这是一个改变中国,乃至世界PC格局的日子。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第一时间报道称:“当‘蓝色巨人’现在变成了‘红色巨人’的时候,两万名IBM员工的新雇主叫作了联想。如果说迄今为止联想在西方只是二流品牌和企业的话,那么在联想收购IBM之后,就没有人再会这么说了。”

收购IBM全球PC业务,联想的实力有了三方面跃升:一是品牌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二是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三是拥有更大规模的采购和销售网络。而之前在中国市场,虽然联想以第一大计算机厂商自居,但是它并不具备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成本控制方面比不上直销起家的戴尔,在技术创新方面又远不是以标新立异著称的苹果电脑的对手,那么在PC鼻祖IBM宣布退出的时候,对于联想实在是个再好不过的时机,通过整合IBM的PC业务,联想大大缩短了国际化部署的周期,一跃成为全球第三。

路透社中国新闻事务前主管Doug Young十年来一直追踪联想并购案,代表了西方最务实的观点。2015年Doug Young在一篇题为《收购IBM电脑十年后,联想能否再接再厉》的文章中写道:“全球PC业务领导者联想对自己十年前收购IBM的PC业务以来的表现感到欣慰,这笔里程碑式的收购交易帮助它发展成为全球顶尖的PC厂商。我承认,2005年宣布这宗交易时,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而相比那时候,我的看法已经变得相当乐观。十年前,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知名的PC业务部门,当时我和其他很多人预计,这可能会让联想栽个大跟头,因为它没有运营这么一家大型外国公司的经验。”

DougYoung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注意到其他的亚洲公司也尝试了类似的举动,但无一例外全都败得很惨,这其中包括中国台湾明基和大陆的TCL分别对西门子(Siemens)和阿尔卡特(Alcatel)手机业务部门进行的收购,这些交易也发生在相同时期。事实上,Doug Young写道:“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开始也并非一帆风顺,该公司在实施收购交易后的几年中,为了将自己重新定义为一家全球PC公司而非仅仅是一个中国的品牌,也经历了艰难而重大的重组过程。但自那时以来,联想的表现一直非常出色,它又进行了一系列收购,所涉及的市场远至巴西、德国和日本。作为一个追踪联想公司动态超过十年之久的人,我开始对这家公司心生敬意,它是中国公司在全球舞台上最为成功的例子之一。”

DougYoung还特别欣赏联想的这样一种情景:被收购公司的高管们一般会在收购后的一或两年内离开,因为他们会被来自收购方的高管接替,但在联想的情况里则不是这样。在联想收购IBM十年后的今天,至少还有两位原IBM的高管仍在北卡罗来纳为联想工作,这证明了联想作为一家国际公司所具有的吸引力。这两人分别是托马斯·卢尼(Thomas Looney),他在1974年加入IBM,现在是联想北美的总经理;彼得·霍腾休斯(Peter Hortensius),他在加入联想前已在IBM工作了17年,现在是联想的首席技术官。彼得说:我对联想现任首席执行官杨元庆也相当崇敬,他为人称道之处在于运营着一家风格非常西方化的公司,并在所进入的各个市场均取得了良好表现。

DougYoung的声音在西方被相当程度地接受,柳传志也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位世界级的企业领袖。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中,联想集团首次上榜。2013年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柳传志时,主持人称赞柳传志“无论是对于商业还是全球的形势都有很深入的了解”,请柳传志帮西方商界领袖们出出主意,如何巩固他们在全球的影响力。柳传志是这样答复那家国外媒体的:美国、欧洲企业的CEO多数都是在MBA学完了以后到企业做,担任CEO的角色,他们的主要知识来源于学校和他们自己的经验,主要就是按照菜谱做菜,这个菜谱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学校学的东西。但是当情况发生变化,他们有的时候会不知所措。中国企业家创业,完全像是自己打出来的,情况在不断变化中,所以我们有点像在写菜谱,所以在这点上双方都要学习。

2013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国,从纽约到开罗,从伦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中国制造的商品,从电脑、家电、起重机,到服装鞋帽、玩具,不一而足。这背后,固然有国家战略的支撑,更重要的还是一批中国企业家终于走向了国际化的舞台。联想收购IBM案,不仅造就了中国世界级的企业,也造就了世界级企业领袖。

…………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