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冯康构图(1)(2)

2017-06-29 09:2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手记一:沉默的基石

中关村的科学家与“两弹一星”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多数是无名英雄,冯康也是。中科院当年承担着原子弹和导弹研制中一系列关键性的科学和技术任务,包括理论分析、科学实验、方案设计、研究以及制造各种特殊的新型材料、元件、仪器、设备。人造卫星则从构思到建议都是由中国科学院提出并上马的。张劲夫1999年撰文披露中科院参加“两弹一星”研制任务的科学研究人员占全院科研人员的2/3,有3000多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现场观测也主要是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力学所、物理所、声学所、光机所等承担的任务,与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共同商定各个类型的15项测量技术方案。

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发表在1999年5月6日《人民日报》的题为《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一文中写道:“‘两弹一星’的真正功臣,除了我前面提到的一批我印象很深的科学家以外,还有一些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做出了贡献,有的还是很重要的贡献。例如原子能所的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物理学家彭桓武、朱洪元,科学院的数学家关肇直和冯康……请历史记住他们!”是的,历史应该记住他们,中关村应该记住他们。一部中关村的书怎么可以没有他们?他们是现代中关村的奠基者。

中关村的概念绝不能因为高新科技园区、众多明星企业家而变得狭窄,相反中关村时刻都不应忘记自身的基石—默默无闻坚固如同大地岩层的基石。没有这一基石,中关村很难像现在这样高楼林立,在世界代表着北京乃至中国的成就。即便大数学家冯康为原子弹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也从不以原子弹幕后英雄自居,甚至在自己的履历中提都不提。“两弹一星”当然只是冯康工作的一部分,他主要还是杰出数学家,与华罗庚、陈省身构成了中国数学的“三驾马车”。美籍华人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说:“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个是陈省身在示性类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冯康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工作。”

如果说作为世界级的数学家,冯康投身“两弹一星”一直是个秘密,是沉默的基石,那么我采访过的中科院计算所的秦梦兆、邵誉华、曾继荣、刘阴权、敖超,他们更是,他们当年在冯康指导下秘密参与原子弹、导弹、卫星的计算研制工作,同时又有各自的研究领域。秦梦兆老先生与冯康合著了《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一直是冯康的助手,但老先生像其他人一样话语不多,似乎习惯了沉默,似乎基石的属性即沉默。

而中国科学院及其科学家不也是整个中国的基石?

必须向基石致敬,他们的故事沉默而闪光。

一如岩层中的云母闪光。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