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在北京召开的国语教科书编辑会议上,公推钱玄同为编辑主任。经过繁重的工作,他与马裕藻、陈大齐、徐悲鸿所选编的教材最终完成。其中有琅琅上口的民歌、情趣盎然的童话、生动感人的故事……而且每个字旁都标有注音符号,革故鼎新,大受好评。
就是这样一位改革先驱的老师,对学生从不端师道尊严的架子。钱玄同给学生写信,总以“先生”相称,自己则谦称“弟”。
有些学生诧异起来,钱先生怎么称我为“先生”呀,是不是他不认我这个学生了。他知道后,又将“弟”改称为“兄”了。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他从不批改学生的试卷。但是,北京大学为此特意刻了一枚“及格”的木质图章,钱玄同把考卷直接送到教务室,由教务室统一盖上及格的图章,然后在按照各人的名字分别记入学分档案。
当钱玄同在燕京大学仍旧这样时,却碰了钉子:学校将他的未判考卷原样退了回来。钱玄同毫不退让,又将考卷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校方生气地警告他,如再拒绝判卷,将扣发薪金。没想到钱玄同立即作书一封:判卷恕不能从命,现将薪金全数奉还。”并在信内附上了若干钞票……
钱玄同1939年去世,其后数十年里,不断有他的学生撰文怀念其教育教学工作。据《文汇报》原总编辑徐铸成晚年回忆:“钱玄同先生上课,从不看一眼学生有无缺席,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该到的全到了。也从不考试。”
这样完全信赖学生的自觉自治的管理,一派大气磅礴。
而对于朋友,他又少不了“毒舌”。鲁迅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就是钱玄同的督促。尤其是《狂人日记》的面世,更是因为钱玄同的劝说。虽然之后两人关系分离,但鲁迅走上新文学道路的第一推动力,还是公认来自钱玄同。
钱玄同毕生从事教育,桃李满天下,而没有直接受到他教育的人,也一直间接受益于他的改革壮举。
正像周恩来总理说的:没有钱玄同等前辈锲而不舍的追求,也许我们今天还无缘享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之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