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毛主席打造神兵利器的神秘人,原来是他(3)

2017-01-05 10:1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这下,多年的梦想成真了,终于可以大干一番了。刚盘下铺面的杨瑞林,接到了最后一次朝廷下发的银两,今后的生活,全凭自己本事了。经过反复思考,杨瑞林决定扩大经营面,还找来两个老伙计沈六、周纪攀帮忙,在仨人的齐心合力下,“聚元号”的名声越叫越响。

杨福喜的爷爷和父亲在“聚元号”前的合影(摄于1935年)。

之后的“聚元号”步入了平稳发展,正准备把买卖做得更大的时候,日本军队占领了北京,“聚元号”生意受到严重影响,就在杨瑞林一筹莫展难以维持的时候,他又得到了贵人相助。

在北京,他有一个在贵族女子学校当老师的朋友,可巧,这位老师在学校组织了一支射箭队,射箭队使用的弓箭,都介绍到“聚元号”购买,这笔买卖,给当时的杨瑞林解了燃眉之急,渡过了“聚元号”最艰难的时期。

杨瑞林夫妇的长子很早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家中的大事小情都参与;次子杨文通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小时候因没钱上学,就一直在父亲身边学习弓箭手艺,心灵手巧的他,干出活儿来特别漂亮。

杨福喜的爷爷(前左)、父亲(后左一)等人在“聚元号”前合影(摄于1957年)。

1951年,一个英国客户在接到“聚元号”弓箭之后,向海关投诉“聚元号”寄去的弓没有上弦。杨文通很无语,当即直奔天津。法庭上,他一个“回头望月”,瞬间上好弓弦,在场人员一阵掌声,见试射性能非常好,并无质量问题,英国人急忙向杨文通表示了歉意。

后来国家实行公私合营,“聚元号”并入了一个“体育用品合作联社”,不久杨瑞林便退了休。杨文通领着家人,将弓箭技术、材料、销路,一同带入合作联社。

一天,已是厂里顶梁柱的杨文通,接到了厂长交给的重要任务——为“领导”作一张弓。杨文通从家里拿来上好的材料,反复测量,精心打造,还在弓面加上了郑重地装饰,历时40天齐活儿。后来厂长告诉他:“弓已交到毛主席手里,主席非常喜欢。”听到厂长的话,杨文通半天说不出话。

在杨文通夫妇几十年坎坷生活中,引以自豪与欣慰的是3个儿子已在磨练中长大成人,并已各自成家、生活安稳。更让他们满足的,是小儿子杨福喜从小到大,就好那弓箭。

杨福喜最小,也最聪明。聪明淘气的小福喜很爱玩儿,六七岁时就拿着爷爷给的小弓箭,和伙伴们拉弓、射靶子。让小家伙儿们佩服的是,每次“射箭比赛”,福喜哥总是得第一。上中学后,杨福喜射箭玩儿的少了,帮家里干活多了。几年下来,就提前“出师”啦。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