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造星的时代,这里的人仍然为做一个好演员而坚守(2)

2016-12-22 10:3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而奠定人艺话剧作品基调的始祖就是第一任院长、作家曹禺。曹禺与当时的副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还有秘书长赵起扬一起,想要将人艺打造成莫斯科艺术剧院一样的机构,但是在北京艺术剧院中特意加上了“人民”两个字,明确了北京人艺是“人民的剧院”。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希望剧院的演出能够更加接地气。

「曹禺」

而这种接地气就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排演的《雷雨》中体现了出来。

「《雷雨》明星版 剧照」

《雷雨》第二幕,蘩漪原来有这样一大段独白——“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得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着你们。”

这段独白一共有100多个字,曹禺觉得不太合适,就做出了删改,结果被删改成——“热极了,闷极了,这样的生活真没法子过下去了。”删改后只剩下了20几个字,精益求精之余,说话的方式也更接近平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曹禺一同奋战在首都话剧一线的工作者,一直都在不断开拓尝试着各种话剧作品和形态。

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使得中国话剧这个舶来品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老舍的《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使得北京人艺的话剧有了鲜明的“京味儿”风格;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不仅是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是中国当代话剧史里程碑的作品。也因此,北京人艺又被称为“郭老曹的剧院”。

北京人艺在排演“郭老曹”的经典作品时,奠定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兼有其他戏剧体系、多种元素的戏剧风格,又统一成北京人艺话剧风格的一种特色。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王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