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太医都能给皇上看病
太医or御医?
在古代,还有一种医生的职称,那就是御医,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那么,太医和御医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原来,御医院在清代叫太医院,所以御医确实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
据《清史稿·职官志》中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相当于医院里的助理医师。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御医”只有第一等大夫十三人,连院长、两位副院长在内才十六人。即使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十六加二十六,加二十,再加三十,太医院的大夫总共只有九十二人。
不仅如此,只有太医院的“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五十九位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也就是说,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的“生”字,是“生员”的意思,“医生”是见习大夫的意思,也就是说,只能当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