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大戏院
新新大戏院于1937年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等15人筹资修建,由中国建筑名师朱兆雪设计,位于西长安街路口南侧,楼高二三层,侧面有心字形标记,是北平当时最好的电影院,放映的电影也多是一流水准。
1945年后,新新大戏院改名国民电影院,1950年由周总理亲自定名为“首都电影院”,并由郭沫若为影院亲笔题字。
由于我少时家住东城区,东四一带电影院相当集中,所以西单一带我去得不多。记得有一次朋友送票,我坐有轨电车去了一次首都电影院。后来,这里展映“苏联电影周”,我一周看了12部苏联电影,现在想来还那么酣畅淋漓。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第一部立体宽银幕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在这里一放就是一年。后来,首都电影院迁址重张,成为西单大悦城里颇受年轻人喜爱的休闲场所。
西单剧场
适值北平沦陷时期,百业凋零,瑞园茶社于1940年冬季因亏损而停业,被一天津人杨宜之租赁后创办“大光明电影院”,直至建国初期。1953年大光明电影院划归中央歌舞团,首任经理肖英,杨宜之任副经理。1954年1月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是年7月17日正式改称“西单剧场”。
西单剧场为影戏兼营,先后接待过中国评剧院、新中华秦剧团、荀慧生剧团、北京京剧一至四团和北京市曲艺团等。那时上映的影片有《小姑贤》、《在压迫下》、《妇女代表》等。
1957年6月剧场划归新建的北方昆曲剧院,昆曲名家韩世昌任院长。白云生、侯玉山、侯永奎等名家长期在这里演出。1959年划归北京越剧团。1961年2月划归北京曲艺团。著名艺人魏喜奎、高凤山、关学增、罗荣寿、赵振铎,青年新秀李金斗、王谦祥等常年在这里演出。这时上演的电影有《五朵金花》、《洪湖赤卫队》、《以革命的名义》等。“文革”开始后停业。
1985年北京曲艺团分成曲艺团和曲剧团,各自独立。西单剧场划归曲剧团领导。
1994年12月15日演出了最后一场电影后,西单剧场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