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北京画坛,有这样一位传奇的领军人物。他少年父母双亡,15岁在钱庄以学徒为生,自接触笔墨之后,从此“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他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执着建画院、奋勇敢担先,陆小曼、梅兰芳、张学良都曾向他学过绘画,一时与齐白石并称。
这位书画大家,就是被誉为“半丁老人”的陈半丁。
中国美术馆“此中有真趣——纪念陈半丁诞辰140周年艺术展”
今年,是陈半丁诞辰140周年,他一生的佳作终于在公众眼前有了次集中亮相。11月10日—20日,中国美术馆展出了其200件左右的书、画、印作品,带领我们进入到一个精彩绝伦的陈半丁艺术世界。
走进中国美术馆,一楼正对入口的展厅赫然立着“此中有真趣——纪念陈半丁诞辰140周年艺术展”的展牌。由此进入,逐一赏读品看,像是在一个隐秘角落里陪着半丁老人经历了他94载创作之路的全部征程。
中国美术馆“此中有真趣——纪念陈半丁诞辰140周年艺术展”展厅入口
时运多舛的94载艺术路
1876年(清光绪二年)5月14日,陈半丁出生在浙江绍兴柯桥镇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命途多舛。6岁时,母亲身亡,后由外祖母抚养,9岁时,父亲和外祖母相继离去,陈半丁只好退学在家,和祖母一起纺线、织带、帮工,14岁时又遭叔婶强逼离家出走,由姑父带到兰溪开始当学徒。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此自求生活,含辛茹苦,无以名状”。
沿着美术馆的回廊走去,一步步随着陈半丁艺术年表的轨迹,进入他时运多舛却厚积薄发的艺术人生。
中国美术馆“此中有真趣——纪念陈半丁诞辰140周年艺术展”
陈半丁与书画结缘,是他15岁到钱庄学徒的那一年,这份生计让他意外投入到了一个笔墨纸砚的美术世界,此后竟一发不可收拾。到了19岁,他又随表叔吴石潜来到上海,以拓印刻帖及楹联为生,这期间,他把工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绘画。
在上海的日子,陈半丁有幸与任伯年、蒲华、吴昌硕等海派名家交往,还受到了一些清末大家的点拨,这时增长的见识,为他日后漫长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1906年,陈半丁应京派名家金城之邀,第一次来北京定居,受到肃亲王善耆的厚待,与京城的绘画大家经常切磋刻画技艺,并与梁启超、陈师曾商定建立画社。1914年,当陈半丁再次来到北京时,在上虞会馆结识了鲁迅,谈及自己是半个丁,鲁迅颇为认同,之后作画就常以半丁署名落款了。
陈半丁作品《和平多寿》 95cm×43cm 1956年
陈半丁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美术学校、中国画学研究会、北京大学,与众多京津地区的书画名家合作并互赠书画,当时围绕他聚集了一大批画家。民国时,他拒绝了日伪政府的职位聘请,也回绝了国民党在南京办画展的邀请。几番周折,他买下了地安门米粮库四号院,这个“五亩之园”此后成为北平艺术界名流汇聚之所。
北平和平解放后,陈半丁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1955年,已经80岁的陈半丁和齐白石等14位著名画家完成了巨幅国画《和平颂》,在当年的世界和平大会上精彩亮相。次年,周恩来总理还专门邀见陈半丁商谈成立中国画院事宜,委任其为中国画院副院长。期间,半丁老人始终频繁参与各类绘画创作,还经常前往小画家协会授课。
直到1970年,享年94岁的陈半丁以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用传统的中国画抒写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