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卡调恰》:“外婆吟唱古歌”更有烟火气

2016-09-11 12:4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听苗家外婆吟唱古歌,别有一番滋味。9月9日、10日,《巫卡调恰》登台国家话剧院剧场,参演“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巫卡调恰》则将苗族的图腾崇拜、迁徙历史、世俗生活浓缩成一首简洁的舞蹈诗,诠释了苗族人的创世观。

“巫卡调恰”,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的苗族村寨,是依存于当地苗族迁徙历史中的一种民间习俗文化,是记载苗族在休闲时的一种叙事性史诗。总导演龙阿朵出身苗家,她曾说过《巫卡调恰》的舞蹈动作虽然是民间采集的,但不同于杨丽萍那种原生态舞蹈。哪里不同?笔者带着疑问看了这个苗族舞蹈诗。

又见炊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巫卡调恰》有了烟火气,围炉夜唱。幽暗的灯光下,外婆用暗哑的嗓音吟唱着古歌,苗寨的孩子们就在这温婉吟唱的神秘歌谣中慢慢长大,童年很多抹不去的回忆成为创作的缘起。

家族、历史、亲情、精灵……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火塘展开,灯光、炉火、鼓声……这些充满世俗气息的元素被提取出来,没有杨式舞蹈那种脱离众生的仙气。“巫卡”(外婆)这是个有温度的词,随着外婆的歌声溯着苗家人生命的血脉行走,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答案。

QQ图片20160911125301
图为《巫卡调恰》剧照

素人歌舞

《巫卡调恰》全剧共6幕,包括“古歌”、“不息”、“呼唤”、“幸福”、“兴旺”、“外婆的歌谣”共六幕,总时长70分钟。演员均来自黔东南黄平地区,其中80%都是苗族,分别是县城服装店售货员、餐饮店服务员、外出打工者、以及孩子的妈妈。他们吃住在一起,每天训练9小时,为的是表演出更好的作品。

素人歌舞总有缘自内心的张力,群舞中简洁整齐的“迁徙、劳作、收获、嫁娶”,演员只是使用了翻、转、腾、越等动作,轻如海燕、稳如磐石。还有苗族典型的“鼓舞”、“板凳舞”,都没有过多设计高难度的技巧。而是用苗族古老的音乐和电子音乐的碰撞、现代舞技巧与苗族特有的肢体语汇有机结合。没有绚华的妆扮,只有素人的真实和朴拙的表现。

重绘图腾

导演将苗族基因里的自由、差异和神秘发挥到极致,不同于人们传统认知的苗族歌舞,试图在民族传承与现代表现之间寻求一种突破,在视觉和听觉上有所颠覆。

扮演灵魂的演员踩着象征黄河的黄绸倒退行走,面朝灯光走向黑暗,眼睛望着故乡。枫树是苗寨的图腾树、风水树、护寨树,枫树妈妈用歌声呼唤迷路的精灵回家;苗族先民把“蝴蝶”称之为“妈妈”……种种图腾被赋予活的形象,化作舞蹈语汇,生发出故事的雏形。来自苗族人的想象,又还原到苗家的生活,如手绘的高原民族文化画卷,返璞归真,溢满浓浓的乡愁。(作者:纪敬)

责任编辑:石凝(QS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