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人民艺术家 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明蔚
小时候语文书里收录了老舍写的散文《猫》,当时我跟同学琢磨,大作家不是该日日奋笔疾书么,怎么还有空养猫?还把猫观察得那么仔细,写得那么生动。后来我们又陆续学了他写的《养花》《趵突泉》这些散文。在我儿时,老舍是我心里一位极有生活情趣的作家叔叔。
老舍先生最我敬佩之处,便是这样一位雅士,无论在小说还是戏剧里,都把底层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写得感人肺腑。北京人艺成为戏剧圣殿,老舍先生功在千秋。去年人艺重演《龙须沟》,我陪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亲戚去看戏,亲戚感慨地说,我在外国看过各种形式的话剧,可回中国看话剧,还是喜欢《龙须沟》,老舍先生真伟大。
我一直好奇老舍先生是如何体验生活的,他如何在做学问体验风雅生活的同时,还能看见拉车的骆驼祥子,能看见程疯子、王大妈、丁四嫂们的生活。他们与他的生活境遇差得太远,他却不但瞧见了他们的苦,还把他们的遭遇和性格写得真切感人。
今日的作家别说超越老舍先生,就是去模仿恐怕也模仿不来吧。不光是作家,今日的导演、演员是否也应该认真思考,老舍先生为何与百姓距离如此之近?在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北京和飞速发展的中国,是否也有社会底层急需艺术家们的关注?是否在文物鉴赏、喝茶看戏之外,还有另一种生活等着艺术家们去体验?
我想再问,为何这么多年过去了,像我们成长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时代里的年轻人,还会为老舍先生笔下的小人物而深受触动?老舍先生笔下人物的苦与乐都是那般真切,他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同情与共鸣,他叫我们瞧见了剧作家对于社会的悲悯之心。
我们今日的生活条件,比老舍的时代不知要好了多少倍。我们有足够的财力和空闲去玩味生活,去为自己“打造”个身份标签。我们不缺文人墨客、风流雅士,但要成为人民艺术家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话题回到人艺的新剧上,人艺一直坚持现实主义风格,一直努力推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剧作。尽管人艺的新作《玩家》褒贬不一,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了人艺的努力和真诚。《玩家》以民间古玩收藏为主题,以收藏来映射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和百姓价值观念的变迁,这其中有幽默,也有含蓄的批判,有对诚信的肯定,也有引人深思的空间。
我们总期待着人艺能推出媲美老舍作品的新作,但这并非只是艺术家的事,还有我们观众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所要肩负的责任。